成本下降多家重庆民企“出海”务农
本报讯(郭欣欣冯太国)目前,重庆市民营企业“出海”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1月14日从重庆市外经贸委获悉,重庆牧雪发展农业有限公司将投资2500万美元赴老挝务农。这是迄今为止该市民营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农业投资项目。
“老挝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很适合农作物生长。”重庆牧雪发展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文武表示,老挝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土地大量闲置。同时由于热带气候特征,这里的大米等农产品品质较高,但农业的不发达使老挝农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市场消费空间很大。
“一期已经购置土地5250亩,主要用于咖啡、中草药种植,5年内还将形成一个150万亩的立体现代农业庄园。”杨文武说,接下来将把重庆的农作物种子带到老挝,形成现代化规模种植。正式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其中,水稻年产值5亿元,农副产品加工达到10万吨以上。
“产品除在老挝销售外,还可以出口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市场,并可以满足国内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杨文武介绍,届时,老挝有名的有机挝米也将出现在重庆市民的餐桌上。
据了解,1月末,嘉阳鑫诺恩投资将组织10余家重庆民企,组团赴美国考察农庄项目。以农业见长的荣昌县,也将组织当地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赴东南亚、非洲等地投资农业。
“农业正成为民企进军海外市场的新亮点。”重庆市外经贸委官员表示,目前全市共有14家海外投资农业企业,投资金额达7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不过,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国家的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大幅“跳水”,为一部分国内民企提供了低价“抄底”的契机。
尽管进军海外农业成本降低,几年前也曾有4家渝企“出海”种粮,但如今4家企业全部结束了在老挝的尝试。
“老挝的运输条件很差,要把粮食运回国内,必须借道越南,这就增加了运输成本。”中一种业副总经理文守云说,原本1元多一斤的米,加上运输成本后,运回国内要卖到3元/斤以上。“利润全部消耗在了运输上,如果不进行大面积种植,要想赚到钱,根本不可能。”同时,不菲的投资金额对企业也是一大考验。文守云表示,若要在老挝大规模种植,园区必须兴建配套的水渠、道路、灌溉、仓储库房等设施,增加收割机、耕地机等大量农业设备,“粗算下来要继续投入几千万元,但未来的收益还无法预料。”重庆市贸促会会长陈渝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或买方信贷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相关部门可制定农业合作具体规划,指导企业到海外投资农业,减少盲目性和降低投资风险;在海外投资的农业企业可将大片土地分租给当地人种植,并尝试种热带经济作物等,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从而创造更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