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大粮食安全观 > 意见建议

树立“六大理念”践行“大粮食安全观”

信息来源:管理监督处 发布时间:2016-06-28 00:00 作者:于万军
                                                                                      省局管理监督处  于万军

今年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黄旭明副省长高屋建瓴,对“大粮食安全观”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日常工作,谈一点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粮食”理念。众所周知,我国粮食持续丰收,已经12连增了,国内针对粮食问题也曾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看到,一方面粮仓里都已经放不下粮食了,如东北露天粮食堆积如山,另一方面进口粮食的数量仍然在不断攀升,屡创新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粮食总量连年增产,但相对于粮食需求还是有缺口的,主要体现在粮食供需结构出现了偏差,增产的未必是市场需要的,而减产的恰恰是市场需求的。比如说大豆,它是我们需求增长最快而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在历年的进口粮食总量中,大豆都是占据了大头。近十几年来,国内大豆产量不断降低,目前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0%,我们曾用“沦陷”这个词形容国产大豆。从省内的情况看,最主要的粮食品种是稻谷,而小麦、玉米、豆类等其他粮食品种大部分还得依靠外调。因此,我们要理解粮食数量的连增,并不是所有粮食品种的数量都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大粮食”的理念,真正领会“大粮食”的内涵,要立足省情考虑粮食品种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增加水稻之外的其他粮食品种的种植数量,突出地方化、特色化和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浙江的粮食安全。

 

二、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储备”理念。储备是不时之需,可以说是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到省粮食局工作后,接触最多的也是储备粮,许多日常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储备粮开展。坦白说,当前我省的粮食储备体系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第一块是政府储备。国有收储仓容不足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很突出。对应完成新增储备规模全部落实到位所需,储备仓容的缺口还很大。即便是算上这两年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的储备粮库项目建成后,我省实际储备仓容仍然还有近20亿斤的缺口。此外,根据近几年全省粮食收购数量的情况分析,我们还需要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收购仓容20亿斤左右,以此来满足全省农民的卖粮问题。第二块是社会化储粮。一是家庭不储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物质水平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市场供给充足,老百姓吃饱饭已基本不成问题,家家户户习惯了不存余粮,储粮的意识已经很淡薄了;二是企业(单位)不储粮。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民营企业往往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去提高自己的粮食库存,希望的是周转快、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少数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想承储政府的储备粮,但又受限于当前的政策壁垒。总的来说,我省社会化储粮还是很薄弱的。大家都清楚,保障粮食安全光靠政府储备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起“大储备”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官储”与“民储”相结合才是长远之计。因此,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必要的仓容规模,确保储备粮放得下,管得好;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探索,出台一系列倡导社会化储粮的政策和措施,要加强宣传,鼓励推广农户储粮、居民储粮、企业(单位)储粮等等,努力实现“藏粮于民、藏粮于市、藏粮于企”,建成全社会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三、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粮源”理念。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人多地少。目前粮食自给率只有36%,是全国的第二大缺粮省份。同时,这种情况将是长期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大粮源”的理念,抓粮源的目光不能只放在省内,更要着眼于省外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多渠道掌控粮源。在省内,我们要牢牢守住划定的基本农田,积极开拓旱粮等播种面积,努力稳定粮食总产量。在省外,要继续深化与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加快相对稳定的省外粮源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和巩固与东北“三省一区”、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等产粮省份的深度合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确保省外粮食能够快捷、高效地运回省内,以保障市场的有效供给。一是要改善东北粮食主产区至我省“北粮南运”的海运通道、铁路通道,打通物流瓶颈;二是要发挥我省沿海港口优势,加大中转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运通道和中转集散条件;三是要落实省内海运、内河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主要物流节点建设,提升物流节点功能,以完善市级粮食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为基础,重点发展“四散化”粮食储运,构建并健全覆盖全省的粮食物流网络。

 

四、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产业”理念。这些年,粮食部门的工作普遍是重原粮,轻产业,当然这里是有许多客观存在的因素。我个人的体会是,省内规模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主食产业化企业、精深加工转化企业、粮机制造企业等,特别是能引领行业发展、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在是太少了。粮食产业总体来说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规模小、产值小,是我省粮食工作发展的一块短板。现在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变了,我们要深刻领会高标准的粮食安全是离不开粮食产业发展的,要坚定不移地树立起“大产业”的理念,积极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点支持粮油精深加工、主食产业化、粮油机械装备和仪器器材制造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企业提质增效,争创名牌,开拓市场,做强做大,培育出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和若干个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整个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完成打造千亿粮食产业的目标任务,使之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消费”理念。粮食是个消费品,狭义地讲,粮食是口粮,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吃饱饭的需求。但粮食又不仅仅是口粮,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业产品原材料,能转化成其他形态的食品、产品,可以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生活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理念在不断升级,从吃饱饭已然上升到吃好饭、吃健康的需求,对粮食种类、品质以及粮食转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前不久,国家粮食局任正晓局长在全国粮食局长座谈会上就指出,现阶段我们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要全力推动粮食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粮食供需平衡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粮食作为消费品的特性和属性,跳出狭隘思维,树立起“大消费”的理念,在坚持保障粮食总量的同时,发力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丰富市场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六、践行“大粮食安全观”,要树立起“大数据”理念21世纪是信息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信息数据。近年来,各地粮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全省范围来说,整体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滞后,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不能适应粮食流通工作现代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满足于现状,信息化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现象;二是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还不够健全,缺乏必要机构和人员配备,信息化管理和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目标,存在各自为战,瞎子摸象现象,建设开发的成本较高,重复建设的浪费也较大;四是信息系统功能单一,应用范围不广,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共享程度较低。为彻底改变这一落后局面,我们应当摒弃小打小闹,各地为政的做法,树立起“大数据”、“大信息”的理念,要做到全省一盘棋,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工业化自动控制、传感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粮食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利用,形成一个先进实用、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浙江粮食信息体系。一是要加快推进全省通用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省级大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省粮食数据资源的汇集、共享和使用,建立健全涵盖全省的市场粮情监测预警和应急供应网络系统,实现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综合管理、分析、研判,为各级政府开展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二是要加快推进智慧粮库建设,鼓励地方各级粮库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积极推进仓储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提升粮库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加快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入、培养等各种手段,创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粮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我们的队伍素质和能力,健全和完善信息化管粮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