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虫口夺粮”,完胜!
当前,夏粮收获已经渐次展开,病虫害防控也已接近尾声。今年,在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下,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蚜虫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而另一方面,在农药零增长的背景下,又必须通过更加节药增效的绿色方式来防控病虫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小麦“四病三虫”累计发生面积5.77亿亩次,同比减少10.2%;累计防治面积6.09亿亩次,同比增加2.1%。全国各地农业部门强化监测、加强培训,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并与统防统治深度融合,打了一场绿色小麦病虫阻击战。—编者
防控攻坚夺丰收
目前,我国冬麦主产区生产已近尾声,小麦病虫害发生基本定局。截至5月底,小麦“四病三虫”累计发生面积5.77亿亩次,同比减少10.2%;累计防治面积6.09亿亩次,同比增加2.1%。农业部门强化组织领导,植保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在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和农药零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了防控目标,防病治虫夺粮食丰收行动告捷,今年夏粮丰收在望。
受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降水偏多,黄淮和华北麦区穗期气温偏高,对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有利,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蚜虫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早、扩展快、范围广,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和夏粮丰收。
气候条件适宜,赤霉病大流行态势明显。今年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4~5月份降水显著偏多,加之各地菌原基数高、品种抗性差等因素,赤霉病在常发区大流行态势明显。
白粉病蚜虫上升迅速,局部危害重。由于5月份气温偏高、晴雨相间,黄淮及华北麦区穗期蚜虫和白粉病上升迅速,局部田块蚜虫最高百株蚜量达上万头、白粉病最高病叶率80%以上。
条锈病发生比较稳定,局部扩展快。由于拌种、春病冬防、早春防控阻击等措施的实施,小麦条锈病发生总体轻于上年,但近期新疆伊犁河谷降水偏多,条锈病流行扩散快,局部危害较重。
针对小麦病虫害重发,且预防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态势,全国各级农业植保部门上下联动、连续奋战,打赢了防病治虫夺夏粮丰收攻坚战。
加强监测、准确预报。小麦产区的362个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加密监测,及时预报,为病虫防控提供科学信息服务。针对赤霉病、穗期蚜虫重发态势,农业部联合国家气象局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和穗蚜发生预警电视预报,科学指导防控。
春病冬防、关口前移。2015年9月22日,农业部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安排部署秋播拌种和秋冬季苗期病虫防控工作。西南、西北小麦条锈病菌原区实施关口前移、源头控制,基本做到了药剂拌种全覆盖,降低了菌源基数,为全面打好春季防控阻截战赢得了主动。
早春防控、主动阻击。针对早春条锈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繁殖扩展加快的形势,今年3月10日,全国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会议在云南省腾冲市召开,打响了小麦病虫害早春阻击战。截至3月底,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1.03亿亩次,有效遏制了病虫害扩展势头、压低了早春基数,为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减轻了压力。
穗期攻坚、一喷三防。针对小麦病虫重发风险,农业部于4月22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全国小麦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部署穗期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和小麦病虫统防统治补助资金及早落实,保证了各地小麦赤霉病和蚜虫等穗期重大病虫害防控有效开展。
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完成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6亿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5%以上,其中,赤霉病防控效果明显,总体发病程度大大降低,主产麦区大部病穗率控制在5%以下;穗期蚜虫和白粉病等重大病虫也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夏粮安全生产作出了贡献。
安阳市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 效率高了环境好了
春末夏初,麦浪滚滚,绿海无际,农民在麦海里耕忙,喜鹊在麦海上盘旋。“农药用量少了,防治效率还提高,农产品质量好,环境也变好了,飞鸟都回来啦!”走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的一片农田里,汤阴县农业局局长杜树旺说,“这是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效果。”
安阳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中心,狠抓航空植保和绿色防控两项措施,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安阳市植保植检站站长王刚说:“我们注重与航空植保配套的推广模式、补贴政策、施药技术,探索农企对接的模式,推广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成虫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等,还引进了佳多农林ATCSP物联网监测平台。”
扭动遥控,机器轰鸣,十余架各式型号的无人机瞬间升空,在麦田之上迅速地喷药作业。操作这些无人机的驾驶员均来自安阳农飞客科技有限公司。
王刚说:“农飞客公司与各县农业局签订合作协议,入驻辖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配合农业植保等农技推广机构,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开展农用无人机的统防统治工作。农飞客公司在每个区域站投资150万元左右,配备无人机3~5架,工作人员5名左右。”目前已完成了菜园、永和、瓦店、张龙及白璧等乡镇区域站的对接。
与“农飞客”合作仅是安阳航空植保专业化的重要探索之一,安阳加大了对农用无人机的补贴力度。王刚介绍,2014~2015年,对于购买农用无人直升机的农户、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国家与河南省财政的农机补贴外,安阳市、县两级财政,再对每架飞机补贴4万元,购机农民只需支付1/3的购机货款即可购机。
2015年,安阳市已购置全丰农用无人直升机165架,开展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11.5万亩,其中小麦田8.9万亩、秋作物田2.6万亩。
“全市建立了多个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示范区,对搞好病虫害防治,减轻农药污染和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等,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王刚说,通过开展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减少用药1~2次,农药用量降低20%以上,亩防控成本减少15~30元。作业效率可提高10~20倍,每亩小麦减损增产达50公斤以上。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是搞好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基础。在汤阴县农作物病虫远程监控区域站,坐在站内就可以观察到实时虫情。区域站在田间安装了摄像头,工作人员一点鼠标,就可以直接清晰看到叶片上的虫子。
“这是我们引进的佳多农林物联网管理系统。”杜树旺说:“集成了虫情信息采集系统、孢子培养统计分析系统、小气候信息采集等系统,掌握虫情、病情、苗情、田间气候等情况,给统防统治提供技术支撑。”
王刚介绍,近年来,通过推进病虫防控,农民观念转变了。通过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逐步引导农民对虫害的防治,由见虫治虫到治虫不见虫的观念转变。通过包衣、拌种的种子处理技术,逐步引导农民由不治病害逐步向提前预防病害的观念转变。通过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引导农民对田间病虫害由自已防治向交给专业组织防治的观念转变。通过航空植保、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等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小麦病害化学-生物协同防控 用药量减少,防效提升不少
5月24日,记者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国营白马湖农场的一块麦田内,15亩黄绿相间的麦田被横竖交错的白色棉线均匀分割成90个小区。这里在开展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实验。白马湖农场只是今年众多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点中的一个,在洪泽县、泰兴市、南通市等地还有6个示范基地。
近年来,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由于缺乏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目前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控赤霉病成为最有效手段。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教授周兴国长期关注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模式,他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大量用药,赤霉病病菌对原有的一些药物已经具有很强的抗性,需要在新的化学—生物协同防控模式中,组装入新型制剂,从而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用药量,实现农民的节本增效。”
寻传统模式乏力之因
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病害,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当温、湿条件下,一般在10多个小时内便完成萌发和侵染。扬花期麦穗颖壳张开时,孢子萌发后生长的菌丝很容易蔓延到颖壳内侧,直至侵入籽粒。
经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的30多年抗药性监测,发现我国江苏、上海及安徽东部地区,抗药性病菌已经形成优势群体,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已经失去防治赤霉病的使用价值。在山东、河南、湖北少数地区也存在抗药性病菌,存在抗药性蔓延的风险。
药物的使用和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就如同一场角力,众多像周明国一样的植保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懈努力,新药物的研发为这场角力添了一把劲。
示范田里的减量实践
“在传统防控中,多菌灵是一个很好的广谱性杀菌剂,但是这个药用得太久了,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而造成了传统防控模式效率不高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在田边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白马湖农场试验示范的部分小区内,有些小麦已经枯黄,有些更因为赤霉病而泛着红色。经过测算,使用登记用量每亩40克有效成分多菌灵的小区,赤霉病病指防效只有49.32%,甚至使用两倍登记用量(80克)多菌灵的小区,赤霉病病指防效也只有54.16%。
近年来,我国小麦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赤霉病危害日益加重,如何找到有效的杀菌剂资源,破解用药量和抗药性双双激增的“死循环”,成为提高综合防控效率的关键。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研发出了小麦病害生物-化学协同防控的模式。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验证,开发出了,研发了井冈霉素、氰烯菌酯、NAU系列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抑制赤霉病菌毒素形成的新药剂。白马湖农场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亩使用10克NAU-4和15克及20克NAU-6,赤霉病病指防效分别达到83.43%、89.31%和88.90%,除了对赤霉病的防效远高于多菌灵和多酮外,兼治锈病和白粉病的效果接近100%。农药用量减少80%~90%。而在试验中仅仅需要打两遍药,而传统的药剂要打七、八遍。
“防效显著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是这个研究最直观的感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郑永权说,“周教授团队的研究除了关心防效外,还进一步关注了赤霉病菌毒素的问题。”
综合防控提综合效益
如今,产量已经不再是农民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才是成败的关键。大量用药或使用过于昂贵的药并不能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如何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实现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好,同样成为了周明国团队的研究课题。
“农药用量经济指标的提出非常难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评价,“农民在农田上投入到植保方面的钱,是农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周教授考虑得更加全面,哪些药更便宜,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据了解,江苏省小麦防治赤霉病的用药成本一般在每亩5元左右,而施药的人工成本在8至10元,占防治成本一半以上。“农药既要减量,还要降低用药次数。如果只打一遍药就能把赤霉病防治好,那么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就能提高。”周明国说,“我们的研究方向也是向着破解抗药性难题,以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既要有好药,还要用对药,才能将防治效果做到最好。施药均匀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精准施药、对靶施药、超低容量喷雾等都将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对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播种期、不同的田块,防治赤霉病的方法都不一样,技术指导的难度很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邵振润告诉记者,“赤霉病防治时,最怕下雨,药打下去后一旦下雨,药就被冲刷掉了。在新药研制中,如果能添加一些耐雨水冲刷的助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会更好。”周明国在试验中不仅考虑到增加药剂扩展和粘着的助剂,还针对干扰病菌毒素合成的助剂进行了一系列田间筛选实验,并达到了良好效果。
防控攻坚夺丰收
目前,我国冬麦主产区生产已近尾声,小麦病虫害发生基本定局。截至5月底,小麦“四病三虫”累计发生面积5.77亿亩次,同比减少10.2%;累计防治面积6.09亿亩次,同比增加2.1%。农业部门强化组织领导,植保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在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和农药零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了防控目标,防病治虫夺粮食丰收行动告捷,今年夏粮丰收在望。
受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降水偏多,黄淮和华北麦区穗期气温偏高,对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有利,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蚜虫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早、扩展快、范围广,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和夏粮丰收。
气候条件适宜,赤霉病大流行态势明显。今年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4~5月份降水显著偏多,加之各地菌原基数高、品种抗性差等因素,赤霉病在常发区大流行态势明显。
白粉病蚜虫上升迅速,局部危害重。由于5月份气温偏高、晴雨相间,黄淮及华北麦区穗期蚜虫和白粉病上升迅速,局部田块蚜虫最高百株蚜量达上万头、白粉病最高病叶率80%以上。
条锈病发生比较稳定,局部扩展快。由于拌种、春病冬防、早春防控阻击等措施的实施,小麦条锈病发生总体轻于上年,但近期新疆伊犁河谷降水偏多,条锈病流行扩散快,局部危害较重。
针对小麦病虫害重发,且预防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态势,全国各级农业植保部门上下联动、连续奋战,打赢了防病治虫夺夏粮丰收攻坚战。
加强监测、准确预报。小麦产区的362个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加密监测,及时预报,为病虫防控提供科学信息服务。针对赤霉病、穗期蚜虫重发态势,农业部联合国家气象局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和穗蚜发生预警电视预报,科学指导防控。
春病冬防、关口前移。2015年9月22日,农业部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安排部署秋播拌种和秋冬季苗期病虫防控工作。西南、西北小麦条锈病菌原区实施关口前移、源头控制,基本做到了药剂拌种全覆盖,降低了菌源基数,为全面打好春季防控阻截战赢得了主动。
早春防控、主动阻击。针对早春条锈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繁殖扩展加快的形势,今年3月10日,全国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会议在云南省腾冲市召开,打响了小麦病虫害早春阻击战。截至3月底,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1.03亿亩次,有效遏制了病虫害扩展势头、压低了早春基数,为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减轻了压力。
穗期攻坚、一喷三防。针对小麦病虫重发风险,农业部于4月22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全国小麦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部署穗期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和小麦病虫统防统治补助资金及早落实,保证了各地小麦赤霉病和蚜虫等穗期重大病虫害防控有效开展。
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完成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6亿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5%以上,其中,赤霉病防控效果明显,总体发病程度大大降低,主产麦区大部病穗率控制在5%以下;穗期蚜虫和白粉病等重大病虫也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夏粮安全生产作出了贡献。
安阳市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 效率高了环境好了
春末夏初,麦浪滚滚,绿海无际,农民在麦海里耕忙,喜鹊在麦海上盘旋。“农药用量少了,防治效率还提高,农产品质量好,环境也变好了,飞鸟都回来啦!”走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的一片农田里,汤阴县农业局局长杜树旺说,“这是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效果。”
安阳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中心,狠抓航空植保和绿色防控两项措施,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安阳市植保植检站站长王刚说:“我们注重与航空植保配套的推广模式、补贴政策、施药技术,探索农企对接的模式,推广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成虫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等,还引进了佳多农林ATCSP物联网监测平台。”
扭动遥控,机器轰鸣,十余架各式型号的无人机瞬间升空,在麦田之上迅速地喷药作业。操作这些无人机的驾驶员均来自安阳农飞客科技有限公司。
王刚说:“农飞客公司与各县农业局签订合作协议,入驻辖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配合农业植保等农技推广机构,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开展农用无人机的统防统治工作。农飞客公司在每个区域站投资150万元左右,配备无人机3~5架,工作人员5名左右。”目前已完成了菜园、永和、瓦店、张龙及白璧等乡镇区域站的对接。
与“农飞客”合作仅是安阳航空植保专业化的重要探索之一,安阳加大了对农用无人机的补贴力度。王刚介绍,2014~2015年,对于购买农用无人直升机的农户、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国家与河南省财政的农机补贴外,安阳市、县两级财政,再对每架飞机补贴4万元,购机农民只需支付1/3的购机货款即可购机。
2015年,安阳市已购置全丰农用无人直升机165架,开展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11.5万亩,其中小麦田8.9万亩、秋作物田2.6万亩。
“全市建立了多个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示范区,对搞好病虫害防治,减轻农药污染和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等,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王刚说,通过开展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减少用药1~2次,农药用量降低20%以上,亩防控成本减少15~30元。作业效率可提高10~20倍,每亩小麦减损增产达50公斤以上。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是搞好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基础。在汤阴县农作物病虫远程监控区域站,坐在站内就可以观察到实时虫情。区域站在田间安装了摄像头,工作人员一点鼠标,就可以直接清晰看到叶片上的虫子。
“这是我们引进的佳多农林物联网管理系统。”杜树旺说:“集成了虫情信息采集系统、孢子培养统计分析系统、小气候信息采集等系统,掌握虫情、病情、苗情、田间气候等情况,给统防统治提供技术支撑。”
王刚介绍,近年来,通过推进病虫防控,农民观念转变了。通过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逐步引导农民对虫害的防治,由见虫治虫到治虫不见虫的观念转变。通过包衣、拌种的种子处理技术,逐步引导农民由不治病害逐步向提前预防病害的观念转变。通过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引导农民对田间病虫害由自已防治向交给专业组织防治的观念转变。通过航空植保、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等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小麦病害化学-生物协同防控 用药量减少,防效提升不少
5月24日,记者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国营白马湖农场的一块麦田内,15亩黄绿相间的麦田被横竖交错的白色棉线均匀分割成90个小区。这里在开展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实验。白马湖农场只是今年众多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点中的一个,在洪泽县、泰兴市、南通市等地还有6个示范基地。
近年来,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由于缺乏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目前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控赤霉病成为最有效手段。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教授周兴国长期关注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模式,他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大量用药,赤霉病病菌对原有的一些药物已经具有很强的抗性,需要在新的化学—生物协同防控模式中,组装入新型制剂,从而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用药量,实现农民的节本增效。”
寻传统模式乏力之因
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病害,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当温、湿条件下,一般在10多个小时内便完成萌发和侵染。扬花期麦穗颖壳张开时,孢子萌发后生长的菌丝很容易蔓延到颖壳内侧,直至侵入籽粒。
经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的30多年抗药性监测,发现我国江苏、上海及安徽东部地区,抗药性病菌已经形成优势群体,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已经失去防治赤霉病的使用价值。在山东、河南、湖北少数地区也存在抗药性病菌,存在抗药性蔓延的风险。
药物的使用和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就如同一场角力,众多像周明国一样的植保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懈努力,新药物的研发为这场角力添了一把劲。
示范田里的减量实践
“在传统防控中,多菌灵是一个很好的广谱性杀菌剂,但是这个药用得太久了,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而造成了传统防控模式效率不高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在田边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白马湖农场试验示范的部分小区内,有些小麦已经枯黄,有些更因为赤霉病而泛着红色。经过测算,使用登记用量每亩40克有效成分多菌灵的小区,赤霉病病指防效只有49.32%,甚至使用两倍登记用量(80克)多菌灵的小区,赤霉病病指防效也只有54.16%。
近年来,我国小麦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赤霉病危害日益加重,如何找到有效的杀菌剂资源,破解用药量和抗药性双双激增的“死循环”,成为提高综合防控效率的关键。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研发出了小麦病害生物-化学协同防控的模式。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验证,开发出了,研发了井冈霉素、氰烯菌酯、NAU系列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抑制赤霉病菌毒素形成的新药剂。白马湖农场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亩使用10克NAU-4和15克及20克NAU-6,赤霉病病指防效分别达到83.43%、89.31%和88.90%,除了对赤霉病的防效远高于多菌灵和多酮外,兼治锈病和白粉病的效果接近100%。农药用量减少80%~90%。而在试验中仅仅需要打两遍药,而传统的药剂要打七、八遍。
“防效显著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是这个研究最直观的感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郑永权说,“周教授团队的研究除了关心防效外,还进一步关注了赤霉病菌毒素的问题。”
综合防控提综合效益
如今,产量已经不再是农民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才是成败的关键。大量用药或使用过于昂贵的药并不能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如何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实现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好,同样成为了周明国团队的研究课题。
“农药用量经济指标的提出非常难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评价,“农民在农田上投入到植保方面的钱,是农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周教授考虑得更加全面,哪些药更便宜,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据了解,江苏省小麦防治赤霉病的用药成本一般在每亩5元左右,而施药的人工成本在8至10元,占防治成本一半以上。“农药既要减量,还要降低用药次数。如果只打一遍药就能把赤霉病防治好,那么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就能提高。”周明国说,“我们的研究方向也是向着破解抗药性难题,以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既要有好药,还要用对药,才能将防治效果做到最好。施药均匀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精准施药、对靶施药、超低容量喷雾等都将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对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播种期、不同的田块,防治赤霉病的方法都不一样,技术指导的难度很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邵振润告诉记者,“赤霉病防治时,最怕下雨,药打下去后一旦下雨,药就被冲刷掉了。在新药研制中,如果能添加一些耐雨水冲刷的助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会更好。”周明国在试验中不仅考虑到增加药剂扩展和粘着的助剂,还针对干扰病菌毒素合成的助剂进行了一系列田间筛选实验,并达到了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