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2023年世界粮食日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 典型案例

浦江县龙峰小学以“一粒米的故事”拓生劳动教育新样态

信息来源: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发布时间:2023-11-06 09:23

1.jpg

浦江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万年农业定居史的重要开端,其以稻作文化、聚落文化、彩陶文化三者为典型,并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劳动智慧以及劳动精神。

浦江县龙峰小学充分利用身处“上山”文明发源地的地理优势,利用校园内的一方稻田,开发了“一粒米的故事”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文化探秘、劳作体验以及学科融合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一粒米”开展探究,对学生进行品德建构、智力发展、强身健体、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人发展。

3.jpg

二、做法与经验小小稻米,记录万年上山的农耕岁月,镌刻华夏文明的血脉赓续。

(一)文化探秘:了解“一粒米”的起源

了解“一粒米”背后的文明起源,感受浦江先人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巨大创造力,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更能激发民族自豪感。        1.走进“上山”,开启一场与先人的对话        学生们都多次走进上山遗址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座、查阅资料等,了解到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直观地阅读了远古上山人的简朴与粗放,努力与创新,从文化层面与先人作心灵的对话。        2.合作探究,揭秘“一粒米”的文明        野生的稻谷是如何变为粮食的?上山的先民是怎样生活的?……一个个疑问化为了对人类文明的探寻,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开展微项目活动设计,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劳作体验:亲历“一粒米”的诞生

自2016年龙娃生态试验田播种下第一粒稻谷至今,学校每年都会带领孩子借校园的一亩稻田,讲述龙峰的一粒米的故事。每年四月,学校启动“一粒米的故事”劳动体验活动,开垦整地、谷芽培育、秧苗移栽、田间管理、快乐丰收......“龙峰牌大米”在劳作中诞生。当学生手捧沉甸甸的大米,仿佛和上山的先民进行了无声的对话,这便是一种最深刻的文化传承。

1.探索·集思广益

制定“一粒米的故事”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水稻的研究”分项目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从选种、土壤、肥料、种植时间、工具的变迁等各方面整理出“大米一生”的历程问题,为种植做好准备。

2.实践·身体力行

在学校的一方稻田里,学生一边劳作,一边开展“一粒米的故事”项目化学习。种植过程共分八个核心任务,每个核心任务下方又有两个及以上的支持活动,通过整地育秧、抛秧插秧、收割、脱粒、收获精米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水稻的一生。

学生脱鞋挽裤,泥足深陷,以传统工具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体验整地、育苗、插秧等劳作活动。收获时节,学生们学习使用镰刀,用自己的双手去收割水稻,以古法打稻粒,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开展人力收割和机器收割之间的“人机大作战”,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创新。

从2019年至今,每届丰收节,学生的劳作体验都不一样。有育秧对比试验,收割方式探究,水稻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学科融合:丰富“一粒米”的内涵

学校立足于五育并举,将“一粒米的故事”内涵渗透于学科融合,学生不仅要掌握割稻、脱粒、晒谷、碾米的方法,还要策划和开展一个丰收节,探究上山时期和现如今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有什么不同。同时设计创作丰收节吉祥物——米宝宝、米袋子设计和手绘创意米故事。

在假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寻味米故事”项目活动,从校园场域走向家校社互通,迁移运用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

最后,孩子们把亲手种植获得的稻米送给了保安叔叔和清洁工,并亲手制作了清明馃等米制品,走进社区、敬老院开展公益活动。同时开展“光盘行动”,唤起对自然的热爱,对食物的珍惜,对劳动的尊重,“粒粒皆辛苦”不只是一句代代相传的叮咛。“禾下乘凉梦”也不只是停留在讲台和书本上。

三、成效

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金华市科普教育基地学校、金华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金华市劳模工匠实践基地。学校研发的《现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中国儿童报大版面刊登了“一粒米的故事”,浙江电视台《万年上山》纪录片栏目组多次慕名前来拍摄。

龙峰小学根植于“万年上山”文化,深挖劳动教育的内涵,注重课程有效整合,创新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与方式,学生在“一粒米的故事”劳动实践中尝辛苦,惜甘甜;学技能,会自立;出素养,炼品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