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节粮减损工作 助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信息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54

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54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明确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对新时代开展节粮减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的重大意义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做好节粮减损工作,对于弘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自觉与中央精神对标对表,立足新征程新形势,着眼端牢十四亿中国人饭碗的大局,增强节粮减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开展节粮减损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具体行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2020年8月,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批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21年9月,在给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致贺信中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兹在兹,字里行间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和勤俭质朴的高尚品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走好走实政策执行“最先一公里”。

开展节粮减损工作,是持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要求。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从中长期看,国内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粮田”,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开展节粮减损工作,是推动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的有效途径。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当前,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与世界粮食安全状况恶化并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据有关国际组织测算,每年仅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粮食损失率就达14%。与此同时,2022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高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防范和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开放合作的理念、务实有力的举措,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承担应尽国际义务,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节粮减损,努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准确把握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的原则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把握方式方法,建章立制、标本兼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开展节粮减损工作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党政同责,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增强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地要加强对节粮减损工作的领导,将其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统筹谋划推进。各有关部门要针对节粮减损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整合资源力量,加强协调支持,有力有序推进节粮减损,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

坚持依法治理、长效治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节粮减损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节粮减损工作逐渐步入法治化轨道。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明确指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应当加强粮食仓储流通过程中的节粮减损管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粮食储存、运输、加工标准。同年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从事粮食收储、运输、加工等经营主体节粮减损作出专门规范。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依法依规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突出强化标准引领,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健全节粮减损相关标准体系,做到标本兼治、常态长效。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当前,粮食节约管理有些环节仍较粗放,个别领域损失浪费较为严重,还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务必紧盯问题不放,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的要求,全面排查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薄弱点,认真解决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节粮减损的各项措施做细做实。开展节粮减损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布好局,又要坚持聚焦重点环节、在关键处落好子;既要抓好当前,围绕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开展节粮减损,又要着眼长远,站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推动这项工作。

坚持行业引导、全民行动。“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广、牵动效应强,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抓手。相关部门要建立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管。各类粮食仓储企业要发扬创业、创新、节俭、奉献“四无粮仓”精神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优良传统。有关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全链条减损降耗的团体标准,对执行标准不严、造成粮食过度损耗的企业和行为依规予以约束。节粮减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凝聚各方共识推动节粮减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社会风尚。

三、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节粮减损重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节约行动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扎实做好节粮减损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狠抓关键环节,推进节粮减损。节粮减损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生产环节,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大力推广智能收获机械,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失。储存环节,指导农户科学储粮,推广适宜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的储粮装具,最大限度减少庭院储粮损失;充分发挥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为农户提供粮食清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助农产后减损增收;深入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研究制定提升仓房性能储藏功效助力节粮减损的方案,积极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提升保质保鲜储存水平,促进仓储环节节约减损。运输环节,抓紧制订国家粮食运输技术指导意见,推广公铁水多式联运和“四散化”运输。加工环节,完善适度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鼓励发展粮油适度加工;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和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消费环节,推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营养均衡、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减损增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践证明,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损耗,为促进粮食节约减损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动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企业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攻关,减少收获环节损失。二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应用制冷控温、内环流控温、气调储粮和平房仓横向通风集成等技术,优化“四合一”储粮技术应用;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研发试验、开展适用性研究及推广应用。三是积极开展运输工具标准化技术研发,开发散粮多式联运衔接和接卸技术装备、粮食防分级防破碎入仓装置和设备。四是应用全谷物原料质量稳定控制、食用品质改良、活性保持等技术,开发营养保全型全谷物食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不断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节粮节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不仅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还能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挖掘米糠、麸皮、玉米皮等粮油加工副产物,高效转化生产蛋白质、活性多糖、膳食纤维、功能活性物质,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潜力,推动循环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快实现转化增值、提质增效。要鼓励各地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系统,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积极推广“仓顶阳光工程”、稻壳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促进粮食产业降耗提质增效。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