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区玉米收割延迟产况相对乐观
西线考察团继续一路北行来到了位于第五与第六积温带交界的高寒产区,一路上气温骤降,雨雪交加。当前该地区的大豆收割工作已基本结束,玉米收割进程却较往年有所迟缓,但产况相对乐观。
“受恶劣天气影响,今年的玉米收割有所推迟,大范围收割还未真正启动。”孙吴县一位孙姓贸易商告诉记者,越往北方田间未收割玉米的占比就会越大。受阴雨天气影响,尤其随着气温骤降,加上大雪的侵袭,目前田间农作物的机械收割作业难以正常进行。“现在来看,只能等上冻之后,机械才能入场进行规模化收割”。
据黑河大豆协会的会长李明刚介绍,该地区同样也存在着收割延迟的情况。由于黑河仍在雨季中,收割机无法进入田地,“目前仍有少量的大豆和相当大一部分的玉米没有收割,今年这边的收割期至少要推迟到11月中旬以后”。
虽然收割普遍延迟,但今年高寒区的产况相对其他地区还是比较乐观的。记者看到,北方地区的玉米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棒生长较好,基本没有秃尖,虫害现象也不多,颗粒较为饱满,整体品质良好。
“今年收成好,一垧地可产12—13吨玉米,较去年的11吨有所增加。”二龙山农场第三管理局一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该地区普遍种植了“德美亚”系列的新型玉米品种,该品种其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和耐密等优势,而且当地今年未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整个生长期基本上风调雨顺,算得上是一个玉米丰收年”。相对玉米来说,大豆今年单不算高,每垧仅在两吨左右(合267斤/亩),而处于同一积温带但纬度偏低的海伦地区亩产为330—340斤。
从综合反映来看,今年高寒地区大部分玉米的产量基本能与去年持平或略有提升。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当地仍遭受着强烈雨雪天气的袭击。一位农民说,如果恶劣天气进一步加剧,高寒地区的大豆容易产生“爆荚”现象,其单产将会受到一定威胁。
秋雨连绵下作物收割难(记者谭亚敏)
在近几日的东线考察中记者看到,很多地区受降雨影响,农民收割难度加大,费用增加,收割进程也有所减缓。
“今年雨水多,收割机都不愿意进地。”佳木斯双鸭山地区的农民介绍说,前期因受台风天气影响,农作物倒伏较多,而现在地里到处都是积水,严重影响了机械作业。他估计今年的收割比去年晚20天左右。
在富锦一带,仍有大片的玉米没有收割。鹤岗市东山区的农民张先生表示,今年8月底的风灾、涝灾导致的玉米倒伏其实对产量影响并不大,因为那时玉米已经灌浆完毕。“而双节过后富锦一带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导致目前地湿、粮潮,影响了农民收粮进度”。
在从宝泉岭去名山农场的途中,一位农民介绍说,如果后期连续出现雨雪天气,已经收割的粮食无法晾晒,没有及时得到烘干的玉米和水稻会发生霉变。“现在当地农户都抢收地里的玉米和水稻,甚至有的在晚上找收割机连夜抢收”。
连续阴雨也使得玉米、水稻的收割成本大大增加。由于地湿,机械难以进田,许多地方只能靠人工收割,人工费用也因此上升。“女劳动力一天还得80—100的工钱,给的少了根本就找不到人。但是再贵也要收,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不能眼看着坏到地里。”富锦的一位张姓农民说。
据建三江农垦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自8月底以来,涝灾严重,台风也影响到建三江地区。40天内,当地降水260—270mm,几乎占到全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受此,机械作业成本增加很多,而倒伏严重需人工收割的玉米地收割费更高。“已收获粮也难以从田地运输出来”。
据了解,富锦地区人工收割成本每亩在200元左右,而建三江地区由于天气原因,水稻需及时抢收,人工费用最高甚至涨到每亩400元。“今年无论是前期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地租费用,还是后期的收割费用都增加了,看来就算粮食丰产,我们的收益也不一定增加。”一位农民表示。
“由于运输不便加上高水分粮食收购困难,从收获运输至形成最终库存中间的成本较高,这也导致企业收购信心受损。”建三江管局建议国家适时启动粮食托市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