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行业现状“千疮百孔”

发布日期: 2012-11-19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中国粮油网
字号:
分享至:
    近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称,受益于降雨,将大幅提高大豆年产量估值至29.71亿蒲式耳。同时,报告显示2012-2013作物年世界大豆库存为6002万吨,高于上月预计的5756万吨。随着这一消息发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大跌5%,豆粕、豆油期货及现货价格亦应声大幅下挫。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美国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曾一度取代欧债危机,成为市场反复炒作的焦点,导致大豆、豆粕期货价格在9月份一度触及历史高位。
  
  此番“过山车”行情对前期在高位大量采购大豆、豆粕的国内榨油和饲料企业来说,无疑损失惨重。有期货行业人士质疑,美国农业部有操纵数据之嫌,其先前的报告“诱导”大量的中国贸易商抢购待涨,诱发大量投机行为。饲料企业边产边赔
  
  17日上午,济南市七贤兽药饲料批发市场,前来购买兽药饲料的养殖户络绎不绝。市中区陡沟村村民宗希华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得益于豆粕饲料价格骤降,生猪养殖户们暂时可以松口气了。
  
  “虽然市场价格降了,但企业的生产成本一点儿没有降。由于在前期价格高位时买进了一批豆粕原料,现在随着生产随着赔钱。”16日,面对“高台跳水”的豆粕期货价格,章丘市科鑫饲料厂经理刘序雷难言高兴。
  
  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他一边关注着豆粕期货的走势一边向导报记者坦言,由于生产需要,工厂每月都需要购进600-700吨豆粕,即使现货市场价再高也要维持生产。但即使只是20-30天的豆粕库存,依然无法避免短短一个月间暴跌行情带来的损失。
  
  导报记者注意到,从今年5月份以来,豆粕价格从每吨3000元一路飙升,最高时曾触及每吨4800元的高位。而最近一个月,受美国农业部发布提高大豆年产估值影响,豆粕期货价格骤降,创下5个月来新低。截至17日,山东临沂油厂豆粕(蛋白43%)报价为3580/吨,山东日照油厂豆粕报价为3680/吨,跌幅均超过1000/吨。
  
  刘序雷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吨3600元的市场收购价格计算,前期购入的豆粕每吨需要多支出900元,600吨的库存就要多付出54万元的成本。加之饲料市场价格由原来3450/吨降至3100/吨,综合计算每生产一吨“中猪饲料”就要亏损近200元。
  
  “幸好我们库存不大,用完这些就能以现在的市场价格收购豆粕了。”经历了此轮过山车行情后,刘序雷长舒了一口气。他透露,由于担心豆粕期货价格再度上扬,有的饲料企业在4800/吨的高位时冒险增加了库存量,导致现在损失更加惨重。
  
  在蒙受损失的同时,豆类期货价格下降也给饲料企业带来了一定利好。刘序雷表示,今后一段时间饲料企业的运营成本会随之降低,资金链不至于像之前那样紧张。与此同时,养殖企业的购买意愿也会比之前强烈一些,这是他们比较愿意看到的。榨油企业停产大半
  
  相比饲料行业,压榨业面临的亏损更为惨重。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压榨企业将面临全面亏损,若按照盘面价格计算,加工一吨大豆将亏损约400-500元;复工不久的东北压榨企业面临全面停工的窘境。
  
  经过一番波折,导报记者联系到博兴鑫龙榨油厂的李姓经理。他直言,自己的工厂由于不堪经营压力,资金链紧张,半年多来一直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虽然近乎停产边缘,但我一直关注着大豆期货的价格。记得在9月份时,豆油现货价格曾经涨到1.02万元/吨,而最近一个多月价格猛然跌到了8500/吨。如果工厂的大豆库存量大,那肯定赔大了。”他表示,正是受国际期货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博兴当地90%的压榨企业都已关门大吉,仅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在维持运营。
  
  中信建投农产品期货分析师孙吉玉表示,从目前来看,由于前期国内榨油企业曾在高点购入大量大豆,可能导致货物还在途中时就已大幅贬值。尤其对于一些中小民营压榨企业而言,运营压力凸显。
  
  数据印证了孙吉玉的说法。据了解,前10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834万吨,同比增长16.6%。在国际大豆价格高位运行的9月、10月,我国进口大豆分别高达497万吨和403万吨。故意操纵可能性小
  
  导演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无疑指向了美国农业部,一场几十年不遇的“美国大旱”现在看来更像是美国农业部为推高大豆期货价格的噱头。在大旱导致大豆减产的预期下,大量的中国贸易商高价抢购,最终由于美国农业部一再提高大豆产量估值而损失惨重。
  
  “原本美国农业部预计减产1000万吨大豆,然而实际数据显示只减产了300万吨。”孙吉玉直言,美国农业部此举难逃故意操纵数据之嫌。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德荃表达了不同观点,“在期货市场,无论行市上涨或下跌,投机者均可获利。国际期货市场的自由竞争市场化程度很高,而且气象预测有严格、科学的专业规范。因此,美国相关机构或部门故意操纵信息,诱导中国贸易商抢购现货或在期货市场做多的可能性不大。”
  
  他表示,大豆期货价格的剧烈波动自然不利于我国油脂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控制生产成本、锁定利润。因而对我国相关企业来说,更应该进一步总结市场经验教训,提高顺应市场节奏、把握市场脉动的能力。(经济导报)
  
  相关报道:美国大豆价格暴跌中国食用油企业被坑(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9月到11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20131月交货)价格上演了高台跳水,从最高的每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约合27公斤)1780美分左右跌到了1116日的约1380美分,跌幅在20%以上。
  
  美国大豆价格暴跌,等于往中国食用油企业的“心窝”上踹了一脚。从美国市场买的大豆数量越多,遭受的损失越大。截至今年111日的新市场年度(20129月至20138),中国企业承诺采购美国大豆的数量达到1600万吨,同比增加约270万吨,如果这批大豆都是按照每蒲式耳1780美分的价格买进,损失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有媒体的报道指出,2004年,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波动,不少中国压榨企业高价采购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部分中国企业的大豆还没运到岸,企业就已支撑不下去,外资趁机廉价收购。此次是2004年悲剧的重演,而此前发布数据预计大豆大幅减产将导致大豆价格上涨的美国农业部成为国内企业受损的“罪魁祸首”。
  
  信息供应一家独大
  
  今年8月,美国农业部称由于美国中部干旱影响等因素大幅调减美国大豆的产量,从上个月预测的8300万吨调减至7327万吨,到今年9月份,美国农业部进一步将美国大豆产量调减至7169万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在大幅减产预期下一路飙升。到了11月份,美国农业部突然宣称由于后期降雨及时,美国大豆产量将恢复至8000万吨以上。
  
  美国农业部是否故意在“坑”中国企业,答案不得而知。美国大豆最近5年的产量维持在8000~9000万吨,其中出口和国内消费的数量大体各占一半,出口量从未超过国内消费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价格既主导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也是美国国内大豆价格的形成基础,理论上不存在国内、国外市场有两个价格形成体系,如果说美国农业部坑了中国食用油企业,美国自己也难以置身事外。
  
  而退一步说,假设美国农业部的阴谋论成立,中国企业为什么会上当,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思。
  
  在全球农业领域,美国农业部是少数的权威信息提供者,而且这种信息的提供是免费的。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以上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每周、每月在美国农业部找到任何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需求信息。
  
  中国也有官方的农业信息发布机构,提供与美国农业部类似的农产品信息,但是收费的。以某机构为例,要获得“油脂市场价格日报”的信息,要支付每年2000元的费用,要想浏览该机构的更多信息,则每年要支付15000元的费用。
  
  正是有上述的差别,美国农业部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如果美国农业部要在信息上动手脚误导中国企业,执行起来非常方便。
  
  中国大豆业千疮百孔
  
  中国企业要不被美国农业部牵着鼻子走,也有办法,不用进口大豆,使用国产大豆就可以,这算得上釜底抽薪的对策。而现实是,中国食用油企业根本离不开美国大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国产大豆的产量逐年下降,从2010/2011市场年度的1510万吨降至2011/2012年度的1448万吨,2012/2013年度预计进一步减至1260万吨。尽管国家近年来逐年提高国产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今年更大幅提高至每斤2.3元,但与玉米、水稻的种植收益相比,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包括九三集团在内,国内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大量在沿海、沿江地区上马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工厂,对进口大豆的需求有增无减。
  
  现在中国大豆的压榨能力已经增至1亿吨以上,有一半的产能过剩,大豆加工的利润极其微薄,跌至5%以下。实际上,在东北地区,即便没有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的暴跌,平常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也有大量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中国食用油行业的现状,可谓千疮百孔,如果再遇到“阴谋论”,一泻千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