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遇到“瓶颈”未来农村咋种地

发布日期: 2012-05-11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辽宁日报
字号:
分享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而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显现。更少的农村人口如何来确保全国人民不饿肚子?是否会出现像美国一样的大农场作业?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如何?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为我们解读。
  
  北方更适宜农业机械化未来可能“北粮南调”
  
  辽宁日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而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显现。未来少数人将留在农村种地,地多人少,他们将如何耕种这些土地?
  
  李国祥:当今中国,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却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而未来农业从业人员继续减少,更少的农业劳动力投入要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现有的传统方式转为现代的大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只有农业机械化后,才能出现效率高、产出高的现代农业,这样未来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而现在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也能够因此得到解决。
  
  辽宁日报:据了解,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到了哪一步?
  
  李国祥: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就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而言,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达到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
  
  不仅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19%2004年小麦机收比1995年提高了47%
  
  辽宁日报:我国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必须要考虑到土地的因素,我们知道有些地方的土地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分困难,在您看来,哪些地方更适宜推行农业大机械生产方式?
  
  李国祥:农业机械化在一些北方地区更适宜发展,如内蒙古、东北等地区,地势宽旷,特别适合大机械生产,大型机械效率非常高,劳动量会更少。现在我们的粮食产区正在向北方转移,过去我们是南粮北调,长三角、珠三角是鱼米之乡,未来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南方的土地不够集中、面积较小,不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可能会出现北粮南调的现象。
  
  目前受多种因素制约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辽宁日报:南北方的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我国日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会遇到不同的难题。
  
  李国祥: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又受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地域间差别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最低,原因在于其不利的地理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农村人口。
  
  辽宁日报:农业机械需要农民来使用,而农民作为主体,如今却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也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国祥: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到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到1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辽宁日报: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这些挑战?
  
  李国祥: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地选择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环节,借鉴外国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集成有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在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措施、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通过农业产业化、信息技术、适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研究开发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需要一套全国性的法规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
  
  机械、生物与信息产业将受益于现代农业
  
  辽宁日报:看来只要实现了现代农业,未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国祥:人类农业文明至少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主要阶段。“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传统农业中农民辛勤劳作的典型形象。“插秧不弯腰,机器来代劳,产量稳又高,节工又增效”,这既反映了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等技术进行生产的农民形象,又表明现代农业比传统农业高产高效。实际上,现代农业除了在劳动方式方面与传统农业不一样外,还有一些鲜明特点。
辽宁日报:除了劳动方式方面的不同,还有其他的不同吗?
  
  李国祥: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耕地资源的开拓和农业劳动力的增加。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可开垦耕地资源和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枯竭了,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农业劳动力不再愿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所产生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各类农业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是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的成功典范,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进了劳动质量。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机械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早期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辽宁日报:现代农业中,培育一些优良品种,也可以达到增产的效果,是这样吗?
  
  李国祥: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农业领域中的繁育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方兴未艾,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无穷。一头母牛通常情况下一年只能产一头仔牛,现在通过高科技可产几十头。家畜过去主要是食物来源,现在通过高科技可利用家畜乳腺生产医用蛋白及药物。
  
  辽宁日报:还有什么现代手段能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的?
  
  李国祥: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通过相关设施在饲养的动物身上装备芯片和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联,发展起了精准农业,彻底改变了农药和兽药滥用等问题,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经营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类农业科技集成应用也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通过集成丰产技术,创建了农业高产新模式,成为“十二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专家档案
  
  李国祥博士,研究员。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所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曾在广东梅州嘉应大学经济系和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系任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