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专家解析今年夏粮“九连丰”

发布日期: 2012-07-11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字号:
分享至: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夏粮产量。今年夏粮总产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2亿斤,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消息令人振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近日,记者专访了部分小麦专家,解析今年夏粮增产原因。专家讲,今年夏粮增产,归功于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各种要素聚合、各方面“给力”。
  
  政策给力。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去年秋冬种前,国家再次提高并及早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小麦每斤提高7分到9分钱,释放了强烈的信号。中央财政首次在秋冬播前提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等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更重要的是,针对今年春管和春耕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及时出台了小麦“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良法补助政策,指向明确、针对性非常强。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讲,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资金,对冬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全覆盖,对于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提高单产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控小麦生长后期部分地区赤霉病、蚜虫、吸浆虫危害,减损保产方面功不可没。据农业部调度分析,通过实施“一喷三防”,减少小麦产量损失90多亿斤。河北省调查,实施“一喷三防”的地块比不喷施的地块,平均可增产10%以上,对夏粮丰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
  
  科技给力。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增产,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农业部门在总结近几年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干旱等经验的基础上,推广了一套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重点是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技术,增强了抗旱防冻能力,促进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这是冬小麦连年增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区)去年深松整地面积达到了10291万亩,比去年增1807万亩;精量半精量播种16648万亩,比去年增321万亩;镇压7105万亩,比去年增934万亩。去年秋冬播基础好,小麦群体较足,是今年小麦产量“三因素”中亩穗数增加的重要基础。据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调查分析,今年主产区平均亩穗数35.9万,比上年增加1.55万;其中,安徽增加2.5万、湖北增加2万、江苏增加1.7万、山东增加1.45万。
  
  措施给力。去年秋冬播前,各级农业部门及早谋划、及早制定技术方案、及早落实政策措施,推动秋冬播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针对今年春管中存在的问题,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重大天气变化,农业部组织小麦专家指导组制定下发了6个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关键技术。在关键农时季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同时,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率先落实深松整地、播后镇压、“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示范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示范片平均亩产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高30%以上;还涌现出了山东齐河、河北赵县、河南滑县等一批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过千斤的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县。
  
  天气给力。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受天气的影响很大。今年夏粮生产的关键时节,天气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郭进考研究员说:“去冬今春气温平稳,温度回升慢,冻害是近几年较轻的一年,春分蘖多于常年;春季光温水匹配较好,为‘分蘖赶主茎、小蘖赶大蘖’提供了条件;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普遍增加,对促进小麦增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赵广才研究员说:“麦收八十三场雨,今年场场不拉,特别是主产区降雨的时机与小麦生长发育需求非常吻合。去年秋冬播前,冬麦区大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4-5成,小麦普遍实现足墒播种;今年3月下旬,连续几次有效降水,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4月下旬出现的大范围降水,及时补充了土壤墒情,促进了籽粒灌浆,十分有利于小麦产量形成。”各地普遍反映,由于今年降水足、墒情好,以往拉后腿的旱地麦今年长势普遍好于常年,个子高、穗数多,穗子大、粒子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张保军教授说:“全国7800万亩旱地麦,今年大多数都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实现了旱地、水浇地均衡增产,对夏粮增产贡献突出。”
  
  夏粮实现“九连丰”、冬小麦实现“九连增”,是各方合力、天道酬勤的结果。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技人员将带着夏粮丰收的喜悦,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全力夺取早稻和秋粮丰收,全力以赴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确保“九连丰”、争取“九连增”的目标。
 
  相关文章:夏粮总产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种植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今年以来,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抗灾夺丰收,扎实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推进抗旱春播、小麦春管和早稻集中育秧等三大行动,努力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全力促进种植业平稳协调发展,种植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夏粮实现增产,总产有望创历史新高。今年夏粮生产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面积稳中有增。预计夏粮面积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二是单产再创新高。根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冬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亩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持平略减,千粒重略有增加,预计亩产将提高10公斤左右。三是主产区全面增产。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反映,今年冬小麦播种基础好,田间管理措施到位,小麦长势均衡,夏粮均实现了增产。此外,夏收油菜籽将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春耕春播顺利结束,形势好于预期。今年的春播是在南方持续低温阴雨寡照、东北和西南春旱威胁大的不利条件下展开的。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水稻大棚(集中)育秧、东北抗旱“坐水种”、西南覆膜种植等补助政策。农业部门早谋划、早部署,加强分类指导和工作督导,分区推进关键措施落实。由于工作到位、准备充分、技术到位,加上春播期间大部地区降水充足,春播质量是近年最好的一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玉米抗旱“坐水种”面积达到8400万亩,为玉米一播全苗奠定了基础。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0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一倍,抢回了因初春低温阴雨延迟的农时,确保了适期播栽。目前,水稻、玉米等作物长势普遍较好,奠定了丰收的基础。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截至今年5月,全国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长6.4%。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基地规模继续扩大,淡季蔬菜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数城市反映,今年冬季能吃到夏季品种、北方能吃到南方品种、国内能吃到国外品种。水果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国水果种植面积同比增加5%左右,特别是淡季时鲜水果发展迅速、增收效果显著。
 
  分析:夏粮九连丰来之不易(新华网)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995万吨(2599亿斤),比2011年增产356万吨(71亿斤),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农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的取得与政策、科技、天气因素密切相关。
  
  惠农政策助力夏粮生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去年秋冬种前,国家再次提高并及早公布小麦(2548,-20.00,-0.78%)最低收购价,小麦每斤提高7分到9分钱,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同时,中央财政首次在秋冬播前提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等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资金,对冬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全覆盖,对于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提高单产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据农业部调度分析,通过实施“一喷三防”,减少小麦产量损失90多亿斤。在河北省,实施“一喷三防”的地块比不喷施的地块平均可增产10%以上,对夏粮丰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
  
  在关键农时季节,各级农业部门还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
  
  科技进步提高夏粮单产
  
  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增产,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农业部门在总结近几年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干旱等经验的基础上,推广了一套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重点是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技术,增强了抗旱防冻能力,促进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据统计,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深松整地面积达到了10291万亩,比去年增1807万亩;精量半精量播种16648万亩,比去年增321万亩;镇压7105万亩,比去年增934万亩。去年秋冬播基础好,小麦群体较足,是今年小麦产量“三因素”中亩穗数增加的重要基础。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调查分析显示,今年主产区平均亩穗数35.9万,比上年增加1.55万,其中安徽增加2.5万、湖北增加2万、江苏增加1.7万、山东增加1.45万。
  
  此外,农业部还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示范片平均亩产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高30%以上。
  
  “天公作美”保证夏粮增产
  
  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进考介绍,去冬今春气温平稳,温度回升慢,冻害是近几年较轻的一年。春季光温水匹配较好,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普遍增加,对促进小麦增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俗语说“麦收八十三场雨”。今年,雨水场场不落,特别是主产区降雨的时机与小麦生长发育需求非常吻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说,去年秋冬播前,冬麦区大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四-五成,小麦普遍实现足墒播种;今年3月下旬,连续几次有效降水,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4月下旬出现的大范围降水,及时补充了土壤墒情,促进了籽粒灌浆,十分有利于小麦产量形成。
  
  各地普遍反映,由于今年降水足、墒情好,以往拉后腿的旱地麦的长势普遍好于常年,个子高、穗数多,穗子大、粒子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保军认为,“全国7800万亩旱地麦,今年大多数都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实现了旱地、水浇地均衡增产,对夏粮增产贡献突出。”
 
  今年我国夏粮产量再创历史记录实现九连增(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宣布,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纪录,实现九连增,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和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去年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夏粮的丰收主要来自今年单产的提高,全国夏粮单产达到4713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27公斤:“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大大得到了普及和推进,不单单在种子,农业机械我们从08年以来加大了农机补贴的力度,所以我们看整个农民现在农业机械的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你像我们这次夏粮小麦,从南到北都是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已经完全消除了过去那种手工的收割的。”
  
  政府今年加大了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并在年初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高产创建等补助资金。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政策给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此外,天气因素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再有我们看到在今年夏粮生长的关键期气候比较好,但是也出现了比较重的病虫害,由于防治的比较早,所以没有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财:“就是农民可种可不种的地他都种上麦子了,加上各级农业部门提倡三分种七分管,提高了整地的播种质量。”
  
郭天财说,秋粮现在虽然还面临着气候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夏粮丰收会提振农民的信心。姚景源也认为,目前秋粮播种面积比去年还略有增加,如果单产能再保持增加,秋粮丰收一定会实现:“如果说秋粮再丰收,就意味着我们中国自打有粮食产量记录以来第一次粮食连续实现九年增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