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粮收卖双难收购主体偏少
7月3日,小麦收获已经过去近一个月,正是传统的夏粮收购旺季,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的一家大型民营粮库门口却显得异常冷清,由于无人卖粮,几位工作人员正坐在一起闲聊。
“今年粮食不好收,我们每天也就收个一百吨小麦。”粮库负责人司建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记者在夏粮主产区采访发现,传统的夏粮购销旺季,无论是粮食贸易商、种粮农民还是用粮企业都不太积极,小麦市场呈现既不好收又不好卖的冷清局面。
难收又难卖
河南新郑的粮食贸易商吴子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前期小麦价格不高,行情不是太好,他就暂时没有收购小麦,而现在他想收购了,种粮户却又不愿意出手了。
吴子荣遇到的现象颇为普遍。由于市场观望情绪较浓,收购也很清淡,前期连续多日小麦收购价在0.95-0.98元/斤,低于国家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此,国家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启动了保护价收购,最低每斤1.02元。即便如此,河南商丘的农民梁振连仍然相信自己朴素的判断今年村里小麦普遍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产量不及去年,后期肯定会涨价,所以近期他决定仍不卖粮。
这和漯河的种粮大户孙兴国的想法一致,“我种的小麦,最高的去年每亩产1300多斤小麦,今年900斤不到,周围农户大多也是这个情况,所以我们都认为小麦价格还会上涨。”
这种情况下,一些粮食收购企业收购进度缓慢。“我们的日子很不好过!”河南省粮油对外贸易总公司新郑薛店库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们是中储粮委托的收购点,今年收购工作不太好做,该库有1.2万吨的空库,已收购5天,仅收购小麦1200吨左右。
收粮难,卖粮也不容易。
朱永利是山东曲阜的个体粮商,小麦刚刚收获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收购了几百吨小麦,本想着小麦大量上市价格肯定会上涨,能小赚一笔,没想到今年小麦很难出手。
往年着急收购原料的面粉厂、饲料厂迟迟没有开仓收粮,国家托市收购对入库的粮食质量要求又很严格,而他前期收购的小麦大多是着急出外打工的农民在地里刚打下来就卖了,没有经过过筛晾晒。而要卖给托市收购的国有粮库,手中的小麦必须经过严格检验,过风过筛,这样一来他收购的价格优势就完全折到了质量上,等于白忙一场。
江苏省徐州市粮食贸易商王强明则告诉记者,近来不少粮食托市收购点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队现象。
记者采访时也发现,安阳县的开仓收粮已经于6月26日开始,27日下午4点多,在距离韩陵镇近四十里地的白璧乡粮食收购站,记者看到紧挨粮站的公路上有秩序地停放着二十多辆载重二十吨的运粮车。司机告诉记者,过两天排队售粮的人多了,卖粮速度慢,估计一天一趟也拉不了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中华粮网信息部副部长焦善伟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今年多地出现病虫害,小麦质量受到影响,托市收购对粮食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要达到入库标准,大多需要过风过筛,减缓了小麦入库进度。
收购主体偏少
在焦善伟看来,往年入市大量收购的贸易商和用粮企业都采取观望的态度,市场收购主体相对单一,是今年夏粮收购出现排队现象的主要原因。
河南商丘陇南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刘祥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和往年相比,当地获得相关部门认可的委托收购库点数量不足一半,今年的新麦收购市场表现比较理性,收购价格运行平稳。
“去年参与普麦与优质小麦收购的粮食经营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今年新麦上市后,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王强明告诉记者,很多粮食经营者吸取去年抢购后承担了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教训,今年参与新麦收购很是谨慎。
目前,虽然国家提高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底价,也提高了今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但很多市场主体仍心怀疑虑,在农产品价格整体偏弱,以及外部经济环境表现不佳的前提下,大部分市场主体仍在等待最佳收购时机的到来。
北京一家大型国有粮食集团业务部门人士就告诉本报记者,至今为止他们并没有参与今年的夏粮收购。在他看来由于经济环境不好,大多数企业并不看好小麦的后市,不少企业并没有入市收购。
河南永城一家面粉厂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当前部分中小型制粉企业发生了经营亏损,资金充裕、品牌较好的大型制粉企业生产与销售还比较正常,整个制粉行业对小麦的采购需求不如往年,这也是今年夏粮市场购销冷清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在王强明看来,近期小麦市场或许有转好的迹象,证据则是他联系的不少饲料厂开始入市收购。
近年来,受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影响,小麦饲用替代已然成为支撑小麦市场的一大亮点。在此趋势驱动下,很多机构和企业都在估算小麦饲用需求的规模,业界普遍预计今年将达到2000万吨,有激进的预测者甚至认为要达到4000万吨。王强明认为,饲料企业如果入市大量收购将对小麦市场造成影响。
不过焦善伟却并不乐观,由于小麦用途相对单一,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小麦供应相对充足,国家对小麦具有绝对意义的调控能力,今年经济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小麦市场相对冷清的局面可能会持续。
他同时表示,由于种植成本特别是用工成本的提高,小麦价格走高也是大势所趋,小麦收获已经结束,前期着急卖粮的农民大多已经出手,目前农民家里的粮食大多经过整理晾晒,质量相对较好,不太着急出手,农民观望的心态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下一个售粮高峰可能要等到秋粮收获季节。(华夏时报)
相关链接:喜看夏粮新高度(人民日报)
三夏时节的黄淮海麦区,每个农家的院落里、粮仓中都堆满了金黄的麦粒,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麦香和丰收的喜悦!据农业部的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夏粮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新高,单产预计提高10公斤左右,冬小麦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九连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食连续8年增产、总产站上1.1万亿斤这一新起点上,今年夏粮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赢得主动,也给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政策与技术相结合,政策效应推动了技术推广
走基层:“今年蚜虫特别厉害,多亏了国家的"一喷三防"补贴政策。要是没这项政策,不做统一喷防,每亩至少要减产500斤!”麦收时节,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看着金黄饱满的麦穗,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今年的亩产能有1100—1200斤,和去年相比还略有增产。”赵保献笑呵呵地说。
夏粮再获丰收,首先得益于强农惠农富农、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持续增强。今年,中央在年初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高产创建等补助资金1325亿元的基础上,又下拨了24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农民。并且较早公布了小麦及其他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每斤小麦价格提高7到9分钱。
更关键的是,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对冬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以及西南玉米覆膜等六项技术实施补贴,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转变。
“今年重大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补贴政策针对性更强,即政策与技术挂钩,解决了技术落地、技术到位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政策效应推动了先进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成为“科技增粮”的坚实后盾。
“今年冬小麦实现"九连增","一喷三防"是关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郭进考解释说,“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实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重的关键增产技术措施。今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计下拨16亿元资金,对河南、山东等11个冬小麦主产省区的3.2亿亩麦田实施“一喷三防”给予每亩5元补助。补助政策的出台,使覆盖面积迅速扩大,实施进度明显加快,小麦主产区真正实现了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将病虫危害降到最低。据河北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的地块比不喷施的地块,平均可增产10%以上。
增产与减损相结合,科技成为重要支撑
走基层:“没有镇上的技术员,就没有我的千斤田。没有他们的技术指导,我家的小麦收六七百斤都成问题。”湖北省安陆市雷公镇魏桥村农民张光明说,小麦从选种到拌种,从除草到防病,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员在现场指导。今年孝感地区的阴雨天多,赤霉病发作较重,张光明家的小麦却没和往年一样得赤霉病,至少避免了三成的产量损失。
“小麦生长期长,自身调节能力强,即使某一阶段遭遇不利因素,也有可能通过其他阶段进行弥补,因此科技手段在小麦生产的调控空间较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告诉记者,九年来,我国小麦生产的常见灾害都遇到了,春旱、低温、干热风、赤霉病……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农业部门总结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如“一喷三防”、浇防冻水、麦田镇压、土地深松等等。防灾减灾技术与稳产增产技术相结合,成为夏粮增产的重要原因。
好的技术还要推广到位。近年来农业部逐步探索出“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推广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农业部共动员10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在小麦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据了解,今年防灾增产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超过往年,深松整地面积达到1亿亩,同比增加2000万亩;播种镇压1.3亿亩,增加5000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产量形成。
农业机械化也为“九连丰”立下功劳。今年全国共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队、150多万名农机手参加三夏作业。在许多地方,小麦抢收、秸秆粉碎还田后,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随即就能一次完成深松、施肥、精量点播、播后镇压等工作。机械化不但很大程度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还解决了“如何种好田”的问题。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走基层:“自打建设"吨粮市"后,村里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过千斤。我种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在投入比上年减少两成的情况下,亩产达到了650多公斤,每亩增产73公斤,这样算下来,每亩增收200元以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曹乐堡村的农民任明玺乐呵呵地说起今年的种粮收益。
今年13个夏粮主产省(区)全面增产,其中冀、鲁、豫、皖、苏五省的夏粮面积占全国七成多、产量占八成多,上演夏粮丰收“重头戏”。河北省邯郸市、河南省鹤壁市、山东省齐河县、湖北省云梦县……一个个产粮大市(县)脱颖而出,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协同、合力抓粮、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小麦产量占全国1/4的河南省,在夏粮生产的重要季节和关键时期,省领导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建立了粮食生产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点、专家指导、督导检查、舆论宣传等五项制度,使全省上下形成了重视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与共识。
位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齐河县,2009年、2010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粮食连年增产。3年来,齐河县先后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改造和农田林网“三大工程”的资金就达4.73亿元。
在粮食主产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成为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的重大举措。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在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农民们纷纷赞叹:“现在种田比以前容易多了,用什么种、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看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就行了。高产创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铃声的课堂,没有黑板的教室。”
“去冬今春以来的小麦生产,看似风调雨顺,实则工作在前。从冬前控旺到防范"干热风"催熟,针对关键阶段可能发生的灾情,我们都做到了有技术方案,有物资储备,有政策支撑。”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夏粮“九连丰”的过程,也是不断把握夏粮生产规律、提升生产能力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