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旱对全球粮食影响低于预期

发布日期: 2012-09-27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分享至:
        美国政府日前表示,大旱将造成美国和俄罗斯的小麦、玉米及大豆减收,但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的影响并不像许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农作物收割已提早开始。美国农业部称,今年该国谷物产量将创下六年来的最低点,而大豆产量为九年来最低点。
  
  尽管美国农业部下调了收成预期,美国和俄罗斯的农作物产量仍比意料中要高。美国农业部对本销售年度结束时玉米和大豆库存量的预测也高于交易商。其中一个因素是,玉米价格高涨促使畜牧业削减牲畜,减少饲料需求,从而维持较多的玉米库存。
  
  美国农业部12日发布的《世界农业供需评估报告》将对20国集团确定是否采取联合行动防止食品价格飙升起指导作用。2008年食品涨价曾导致数千万人挨饿,并在一些国家引发了食品骚乱。
  
  该报告缓解了大众对食品供应严重短缺的忧虑,一些美国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应声下跌。由于预期供应量上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跌至七周以来的最低点,小麦期货价格也有所下降。
  
  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家达雷尔·古德(DarrelGood)说:“玉米价格可能已经见顶。”除非928日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玉米库存量太小。但是,美国农业部预测大豆供应将会紧张,大豆期货价格因此上涨逾2%。古德表示,大豆高价可能将延续至整个销售年度。
  
  美国农业部预计玉米产量下降不到1%,大豆产量下降2%。而交易商此前预计玉米产量下降3.7%,大豆产量下降1%
  
  玉米产量已是连续第三年下降,比2009年产量降低18%。出口商、乙醇工厂和牲畜饲养的玉米用量将在本市场年度削减9%
  
  本销售年度结束时,美国剩余的玉米库存将仅能满足3周半的需求,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满足六至八周的需求。大豆库存将会更少,仅能满足两个多星期的需求。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乔·格劳伯(JoeGlauber)表示:“大豆库存还有一线提高的希望。”因为美国东南部大豆收成不错。
  
  干旱还导致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小麦作物受损。据美国农业部消息,俄罗斯今年的小麦产量为3900万吨,比8月份的预测要低9%。而哈萨克斯坦的收成减少了4.5%。尽管如此,美国农业部表示,世界小麦供应量仅小幅下滑。另外,和8月的预测相比,饲料用粮的产量下降不到1%
  
  今年世界小麦产量比去年下降5%,粗粮产量下降2.4%,世界稻米产量与去年持平。美国农业部称,美国大米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
  
  玉米价格创下新高,导致今夏牲畜饲养业不够景气,因此今年91日开始的销售年度将有更多玉米入市。美国农业部说,由于价格持续上涨,一些本该用作饲料的玉米今年将成为储备粮,以填补国内需求。
  
  因为农民要解决饲料价格上涨的问题,肉类产量今明两年将会下降。美国农业部预测,总体而言,人均肉类供应将在两年内下降3%
  
  畜牧业生产者已请求奥巴马政府放弃强制推广玉米乙醇汽油的联邦政策。他们认为,投入乙醇生产的玉米比例过大导致饲料成本上升。
  
  最终决策可能将在11月中旬出台。古根海姆公司分析师马克·麦克米尼米(MarkMcMinimy)说:“我们仍然相信,拒绝请求是最可能的结果。”他说,由于玉米产量预测趋稳,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将无助于放宽对乙醇汽油的推广要求。
  
  由于玉米收获的提前及加快推进,美国15%的玉米已经入仓,玉米供应量在9月初达到高峰,比普通年份要早。美国农业部称,91日之前已经收获了12亿蒲式耳新玉米(1蒲式耳玉米约合0.0254),比去年同期多出7亿蒲式耳。
  
  通过发布早期的收获数字,美国农业部将使928日发布的谷物库存报告减少一些戏剧性。美国Newedge期货经纪公司的丹?切肯德尔(DanCekander)认为:“美国农业部担心玉米库存量可能会走高,因此在本次报告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分析评论:国际粮价频繁波动与中国的选择(投资与理财)
  
  近期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尽管近期国内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尚不明显,但我们不能高枕无忧。从近期看,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年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对秋粮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应对国际粮食供求和价格频繁波动,要在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方针,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水平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进口情况的跟踪研究,综合运用关税、关税配额、技术性措施、贸易等手段,提升进出口调控水平,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近期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7月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达到349.75美元/吨、327.18美元/吨和649.41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3.6%8.4%23.0%,较6月份分别上涨21.5%23.9%19.0%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影响其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有供求因素,大国战略、国际粮商、金融大鳄,粮价变化的背后还有这些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身影。首先,引起当前粮价的变化的基础因素确是生产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世界几大粮食主产国同时出现严重旱情,预期谷物产量将减少。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受持续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影响,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均将减产,比去年分别减产13%12%;此外,世界小麦主要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也出现异常干旱天气,预计小麦产量将分别减少225万吨和900万吨,减幅约为4%40%。其次,一些大国实际上对粮价的变化起着主导或者说诱导的作用。个别粮食产销大国对粮食产销形势的判断并不是基于实际情况而是基于其利益需要而做出,在粮食需要大量出手的时候,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判断就严峻得多,而当其出手之后则判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数据与其进行对比,从中就可发现某些端倪。第三,引起粮价波动的原因具有高度复杂性。近年来,粮食的金融属性凸现,屡屡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对象。201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一、二季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仅为1.7%1.03%,全球经济增速也降至2.9%的低点,工业发展受限,资本向农业特别是粮食领域转移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因此,国际粮价上涨来自供求关系的变动,但绝不仅仅只是供求关系的变动。
 与国际粮价风生水起不同的是,今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9%1.4%4.8%5.0%。七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8%,两年半来首次跌破2%。一向为人诟病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也仅2.4%,环比下降0.1%。甚至夏粮上市后,一些地方的小麦价格持续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导致国家启动了最低收售价执行预案。
  
  国内粮价走势之所以未像国际粮价这样出现大幅上涨,关键原因在于以粮食的连续丰收为后盾。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实现了罕见的“八连增”,总产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了夏粮“九连增”,长期以来,我国把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若不考虑大豆因素的话,粮食的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谷物进口占的比重并不高,基本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在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频繁波动,一些国家甚至因食品短缺发生动乱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连续增产保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尽管近期国内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尚不明显,但不能高枕无忧。从近期看,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年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对秋粮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下半年汛期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偏多,洪涝灾害可能重于去年,病虫害防控面临严峻形势,从长远看,“紧平衡”有可能成为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我国面临人多地减水少的“硬约束”,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谷物的自给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一些大宗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因此,应对国际粮食供求和价格频繁波动,要在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方针,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水平和调动重量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进口情况的跟踪研究,综合运用关税、关税配额、技术性措施、贸易等手段,提升进出口调控水平,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