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价走强米价疲软 “稻强米弱”米企半数停产
稻谷收购价走强、大米市场价疲软,“稻强米弱”现象让不少粮食加工企业陷入困境。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扬州市约50%的稻米加工企业已经停产,开机生产的米厂也处在举步维艰、勉强维持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稻强米弱”现象让不少粮食加工企业陷入困境。长此以往,将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和市场稳定保供。
是什么原因导致“稻强米弱”情形加剧?有什么办法帮助米企摆脱眼前困境?昨天,本报记者随市政府有关调研组走访江都、高邮等地稻米加工企业寻找答案。
粮企的危机
进口大米低价冲击,扬州市约半数米企停产
在田野里,水稻穗粒渐鼓,预示着丰收在望。作为晚粳稻主产区,扬州市秋收开镰尚有月余,大米加工企业却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目前加工的主要是去年收购进来的稻谷,当时市场单价1.55元/斤,存放到现在,仅保管、利息等费用每市斤就要一毛多钱,加工成商品大米出厂价2.08元/斤,加上人工成本、电费等,每生产一斤至少要亏损3-5分钱。昨天上午9:30左右,记者走进江都郭村工业园区内的“中月米业”,稻米生产车间里很安静,几名工人半倚着墙根在抽烟聊天。
对于目前市场出现的“稻强米弱”现象,公司董事长葛忠奎未开口先摇头:“进口大米到岸价仅1.6元/斤左右,而国产大米卖到2元/斤。”
为何出现“稻强米弱”现象?市粮食部门一位专业人士分析,从外部看是进口大米低价冲击;从内部看主要还是加工企业散、小、乱,本地加工水平不高。
“大米加工企业进入门槛低,小厂小作坊逐年增多,造成了大米加工产能大量过剩。”市粮食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仅高邮市有一定加工规模的米厂就有35家,年加工能力15亿斤左右,生产能力远远大于稻谷产量及本地的消费量。
全市大米加工企业有近200家,受上游进口大米低价冲击,有约50%的稻米加工企业已停产。小型稻米加工企业为了留住老客户和维持市场份额,只能低价甚至亏本出售,赔钱赚吆喝。
倒挂的价格
百斤稻谷加工成米,销售后纯利润不到1%
不只是小企业,大企业一样举步维艰。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双兔米业”副总经理高德泉坦言,市场价格下滑导致库存成本高,企业利润一直被压缩。
“现在加工越多、亏得越多,尤其这两年,公司设在金湖的加工厂每年亏损80万-100万元。”
“一斤谷子六两米”,米价市场疲软,而稻谷价格强劲,“稻强米弱”现象让许多企业日子更加艰难。高德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10月份稻谷收购价每百斤155元,到现在库存10个月,算上利息,再加上工资、电费、运费等,每百斤稻谷的成本达175元,剔除加工各项成本,实现销售后的纯利润不到1%。
行业不景气,银行还不给力。“原来是银行找我放贷,现在得去求银行贷款,还要交保证金,这让企业难以负担。”葛忠奎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建筑业转行而来,在行业内还没有金融口碑,找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尽管葛忠奎还在江都大桥镇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了3000亩地承包经营权,尽管“市里边有政策支持,取得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可以质押贷款”,但实际操作仍是困难重重。
“很多企业用收购来的粮食作抵押,贷款添设备、上规模,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如今银行收紧贷款,企业的资金链难免不出问题。”葛忠奎担心,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出问题,今后好稻谷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好日子能不能持续?
政府的支持
降低融资门槛,扶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稻谷品种杂,难以生产优质价高畅销米。扬州市大米加工企业获取生产原料,基本上是农民种什么品种水稻,就购买什么稻谷加工,导致大米品质难有保证,创不出品牌,价格也上不去。然而凡事总有例外。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办法的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慌张。“宝泰米业”公司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生产的安宜牌香占米出厂价3元/斤,比一般大米出厂价高出0.9元/斤,成本仅比普通稻谷增加0.3元/斤左右,既保证了大米品质,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宝泰”和“双兔”两家米企负责人几乎一致认为,大米加工企业生存之道是:渠道、品牌、原料支撑。
“仓容是加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也是政府可资利用的现成资源。”不少大米企业负责人认为,在政策方面,农业企业得到的扶持太少。江都“神谷米业”董事长刘金国认为,粮食加工企业税收少、投入大、利润薄,想贷款也贷不到。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尤其要降低融资门槛,对加工企业予以扶持。从长远来看,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使企业做大做强。另外,打通当前粮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采用补贴销售、补贴加工企业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
市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指出,“稻强米弱”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县域经济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在用地、税收、金融方面为它们提供贴心服务,可以解决就业、稳定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稻强米弱”现象让不少粮食加工企业陷入困境。长此以往,将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和市场稳定保供。
是什么原因导致“稻强米弱”情形加剧?有什么办法帮助米企摆脱眼前困境?昨天,本报记者随市政府有关调研组走访江都、高邮等地稻米加工企业寻找答案。
粮企的危机
进口大米低价冲击,扬州市约半数米企停产
在田野里,水稻穗粒渐鼓,预示着丰收在望。作为晚粳稻主产区,扬州市秋收开镰尚有月余,大米加工企业却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目前加工的主要是去年收购进来的稻谷,当时市场单价1.55元/斤,存放到现在,仅保管、利息等费用每市斤就要一毛多钱,加工成商品大米出厂价2.08元/斤,加上人工成本、电费等,每生产一斤至少要亏损3-5分钱。昨天上午9:30左右,记者走进江都郭村工业园区内的“中月米业”,稻米生产车间里很安静,几名工人半倚着墙根在抽烟聊天。
对于目前市场出现的“稻强米弱”现象,公司董事长葛忠奎未开口先摇头:“进口大米到岸价仅1.6元/斤左右,而国产大米卖到2元/斤。”
为何出现“稻强米弱”现象?市粮食部门一位专业人士分析,从外部看是进口大米低价冲击;从内部看主要还是加工企业散、小、乱,本地加工水平不高。
“大米加工企业进入门槛低,小厂小作坊逐年增多,造成了大米加工产能大量过剩。”市粮食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仅高邮市有一定加工规模的米厂就有35家,年加工能力15亿斤左右,生产能力远远大于稻谷产量及本地的消费量。
全市大米加工企业有近200家,受上游进口大米低价冲击,有约50%的稻米加工企业已停产。小型稻米加工企业为了留住老客户和维持市场份额,只能低价甚至亏本出售,赔钱赚吆喝。
倒挂的价格
百斤稻谷加工成米,销售后纯利润不到1%
不只是小企业,大企业一样举步维艰。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双兔米业”副总经理高德泉坦言,市场价格下滑导致库存成本高,企业利润一直被压缩。
“现在加工越多、亏得越多,尤其这两年,公司设在金湖的加工厂每年亏损80万-100万元。”
“一斤谷子六两米”,米价市场疲软,而稻谷价格强劲,“稻强米弱”现象让许多企业日子更加艰难。高德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10月份稻谷收购价每百斤155元,到现在库存10个月,算上利息,再加上工资、电费、运费等,每百斤稻谷的成本达175元,剔除加工各项成本,实现销售后的纯利润不到1%。
行业不景气,银行还不给力。“原来是银行找我放贷,现在得去求银行贷款,还要交保证金,这让企业难以负担。”葛忠奎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建筑业转行而来,在行业内还没有金融口碑,找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尽管葛忠奎还在江都大桥镇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了3000亩地承包经营权,尽管“市里边有政策支持,取得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可以质押贷款”,但实际操作仍是困难重重。
“很多企业用收购来的粮食作抵押,贷款添设备、上规模,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如今银行收紧贷款,企业的资金链难免不出问题。”葛忠奎担心,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出问题,今后好稻谷能不能卖上好价钱,好日子能不能持续?
政府的支持
降低融资门槛,扶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稻谷品种杂,难以生产优质价高畅销米。扬州市大米加工企业获取生产原料,基本上是农民种什么品种水稻,就购买什么稻谷加工,导致大米品质难有保证,创不出品牌,价格也上不去。然而凡事总有例外。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办法的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慌张。“宝泰米业”公司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生产的安宜牌香占米出厂价3元/斤,比一般大米出厂价高出0.9元/斤,成本仅比普通稻谷增加0.3元/斤左右,既保证了大米品质,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宝泰”和“双兔”两家米企负责人几乎一致认为,大米加工企业生存之道是:渠道、品牌、原料支撑。
“仓容是加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也是政府可资利用的现成资源。”不少大米企业负责人认为,在政策方面,农业企业得到的扶持太少。江都“神谷米业”董事长刘金国认为,粮食加工企业税收少、投入大、利润薄,想贷款也贷不到。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尤其要降低融资门槛,对加工企业予以扶持。从长远来看,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使企业做大做强。另外,打通当前粮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采用补贴销售、补贴加工企业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
市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指出,“稻强米弱”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县域经济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在用地、税收、金融方面为它们提供贴心服务,可以解决就业、稳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