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淮安大米”金字招牌 续写“天下粮仓”辉煌篇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着这一方淮安人的,就有好水好土育出的好稻米——淮安大米。
大米饱含家乡情,大米连着崛起梦。作为一座农业大市,淮安大米一直是我们淮安的“拳头”农产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米产业发展,多次召开稻米产业发展座谈会,专门出台《加快“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淮安大米产业发展不断突破,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我最喜爱的江苏商标”等荣誉。
优越的生长环境
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安,从来都不缺阳光雨露与天地灵气的滋养。
水稻离不开水的灌溉。在这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境内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有盛产鱼虾鳖蟹的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京杭运河、苏北灌概总渠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自流灌溉的稻田面积50%以上。清清的河水,浸入了这座城市的肌肤,滋养了这座城市的土壤,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作为苏北腹地,淮安地处江淮、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沃野平畴一望无际,土壤肥沃,ph值在7~8之间,呈弱碱性,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从气候上说,淮安为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气候带,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大多天气晴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有利于水稻灌浆成熟和干物质的积累,非常适宜水稻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转化,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好稻米离不开好品种。作为优质稻米主产区之一,淮安水稻品种资源丰富。目前,淮安相关部门与国内、省内权威研究院所深入合作,精心选育优质粳稻品种,目前,广泛种植的南粳9107,稻5号均为优良新品种。
为了提升淮安大米的口感与品质,淮安还推广环保种植法,稻鸭工作,稻虾共生,稻蟹共育,崇尚绿色,道法自然,互为滋养,生态天然,奏响了稻米种植的和谐乐章。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淮安成为中国少有的养谷胜地,最重要的优质稻米主产区之一。
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7000多年前,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就发现了这片肥沃的土壤。他们来到了这片雨量充足,气候温润的土地上,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开垦为水田,开始种植水稻。
在中国考古学先驱郭沫若看来,正是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水稻的栽种,“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主要生活资料,也为后来发展这种作物奠定了基础。”此后,世间便有了“稻种长淮边,百口无饥年”、“淮河熟天下足”的说法。
淮安水稻的繁荣景象有诗为证。诗人白居易这样描写:“荷塘翻露气,稻陇泻泉声”;刘禹锡则感慨道:“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苏轼也在《再过泗上》中说:“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
大运河开通后,淮安更是成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南船北马交汇之地,被诗人白居易冠以“壮丽东南第一州”。
如今,在运河沿线的一个小巷里,仍然能够找到清朝时盛极一时的“天下第一粮仓”丰济仓遗址。据考证,当年丰济仓飞檐拱廊古色古香,库房、马房、住房共500余间,均为砖木结构,一律青砖小瓦,建筑规模全国一流,作为皇粮储库、运河沿岸四大粮库之一,丰济仓,年储粮达100万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储粮库,南粮北运的中转库。建成之后,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还亲临清江浦视察。另外,横跨里运河、古色古香的“常盈桥”,即是得名于当年清江浦的“常盈仓”。
穿过历史的河流,如今,淮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为鼓舞,粮食产量连续十余年稳步增长,百姓安居乐业更胜从前,为淮安大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晰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市粮食部门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宗旨,孜孜不倦做大做强淮安稻米产业,矢志不渝打造淮安大米品牌,淮安大米逐渐成为淮安一张闪亮的名片。
为进一步加快大米产业发展步伐,淮安粮食人创新永不满足、发展永不满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链融合”创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六点统一”打造中国好大米的工作思路,为全面推进淮安大米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链融合,即是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要融入价值链、品牌链。从消费倒引生产做全产业链,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既是独立的主体,又是链上有机的部分,之间的联结要有价值核算机制,如此形成利益纽带。各个环节都要有品牌意识,只有每个环节单独看都是无与伦比的品牌,最后才能形成无与伦比的品牌。
“六点统一”,即是统一种子、统一基地、统一种植、统一储加、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良种:统一推荐优良品种,主推“南粳9108”、“淮香粳15”等4-5个“淮安大米”专用品种。统一基地:选择水土条件优越的区域,通过流转或订单等方式建立淮安大米基地。统一种植: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种植模式和社会化服务方式,建设绿色大米基地,建立可追溯体系种植体系。统一储加:选择仓储条件好的粮库,建立淮安大米优质稻谷专用储存点,推介市级储备稻谷承储企业优先优惠与淮安大米加工企业合作,由取得授权的企业定点加工淮安大米。统一标准:参照国家有机、绿色等食品标准作为淮安大米的质量标准。在稻谷收割前,大米销售前,对其进行检测。统一包装:按照“企业商标+‘淮安大米’”的模式,统一设计包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如今,在里运河畔清江大闸南侧,“淮安大米”展示展销中心的标识牌异常醒目。展厅内,“青莲余韵”、“稻香四季”、“包容天下”等12个系列46个单品整齐陈列,淮安大米凭借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单品、特色鲜明的包装,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该中心是由政府扶持、市粮食局主办并管理的“淮安大米”运营平台,目前已有种业、种植、収储、加工、销售等市内10余家企业入驻。
该平台的建设,旨在推动我市大米产业从选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储规范、加工标准、包装标识以及销售推广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品牌链、价值链的提升,为市场提供绿色安全的放心粮,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让淮安大米“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更受群众欢迎。
下一步,市粮食部门将进一步抓好淮安大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完善展示展销中心、产业联盟、电商平台等载体建设,做好包装设计、产品推介和连锁点建设等,为淮安大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大米饱含家乡情,大米连着崛起梦。作为一座农业大市,淮安大米一直是我们淮安的“拳头”农产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米产业发展,多次召开稻米产业发展座谈会,专门出台《加快“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淮安大米产业发展不断突破,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我最喜爱的江苏商标”等荣誉。
优越的生长环境
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安,从来都不缺阳光雨露与天地灵气的滋养。
水稻离不开水的灌溉。在这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境内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有盛产鱼虾鳖蟹的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京杭运河、苏北灌概总渠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自流灌溉的稻田面积50%以上。清清的河水,浸入了这座城市的肌肤,滋养了这座城市的土壤,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作为苏北腹地,淮安地处江淮、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沃野平畴一望无际,土壤肥沃,ph值在7~8之间,呈弱碱性,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为水稻种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从气候上说,淮安为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气候带,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大多天气晴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有利于水稻灌浆成熟和干物质的积累,非常适宜水稻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转化,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好稻米离不开好品种。作为优质稻米主产区之一,淮安水稻品种资源丰富。目前,淮安相关部门与国内、省内权威研究院所深入合作,精心选育优质粳稻品种,目前,广泛种植的南粳9107,稻5号均为优良新品种。
为了提升淮安大米的口感与品质,淮安还推广环保种植法,稻鸭工作,稻虾共生,稻蟹共育,崇尚绿色,道法自然,互为滋养,生态天然,奏响了稻米种植的和谐乐章。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淮安成为中国少有的养谷胜地,最重要的优质稻米主产区之一。
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7000多年前,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就发现了这片肥沃的土壤。他们来到了这片雨量充足,气候温润的土地上,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开垦为水田,开始种植水稻。
在中国考古学先驱郭沫若看来,正是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水稻的栽种,“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主要生活资料,也为后来发展这种作物奠定了基础。”此后,世间便有了“稻种长淮边,百口无饥年”、“淮河熟天下足”的说法。
淮安水稻的繁荣景象有诗为证。诗人白居易这样描写:“荷塘翻露气,稻陇泻泉声”;刘禹锡则感慨道:“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苏轼也在《再过泗上》中说:“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
大运河开通后,淮安更是成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南船北马交汇之地,被诗人白居易冠以“壮丽东南第一州”。
如今,在运河沿线的一个小巷里,仍然能够找到清朝时盛极一时的“天下第一粮仓”丰济仓遗址。据考证,当年丰济仓飞檐拱廊古色古香,库房、马房、住房共500余间,均为砖木结构,一律青砖小瓦,建筑规模全国一流,作为皇粮储库、运河沿岸四大粮库之一,丰济仓,年储粮达100万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储粮库,南粮北运的中转库。建成之后,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还亲临清江浦视察。另外,横跨里运河、古色古香的“常盈桥”,即是得名于当年清江浦的“常盈仓”。
穿过历史的河流,如今,淮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为鼓舞,粮食产量连续十余年稳步增长,百姓安居乐业更胜从前,为淮安大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晰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市粮食部门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宗旨,孜孜不倦做大做强淮安稻米产业,矢志不渝打造淮安大米品牌,淮安大米逐渐成为淮安一张闪亮的名片。
为进一步加快大米产业发展步伐,淮安粮食人创新永不满足、发展永不满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链融合”创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六点统一”打造中国好大米的工作思路,为全面推进淮安大米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链融合,即是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要融入价值链、品牌链。从消费倒引生产做全产业链,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既是独立的主体,又是链上有机的部分,之间的联结要有价值核算机制,如此形成利益纽带。各个环节都要有品牌意识,只有每个环节单独看都是无与伦比的品牌,最后才能形成无与伦比的品牌。
“六点统一”,即是统一种子、统一基地、统一种植、统一储加、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良种:统一推荐优良品种,主推“南粳9108”、“淮香粳15”等4-5个“淮安大米”专用品种。统一基地:选择水土条件优越的区域,通过流转或订单等方式建立淮安大米基地。统一种植: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种植模式和社会化服务方式,建设绿色大米基地,建立可追溯体系种植体系。统一储加:选择仓储条件好的粮库,建立淮安大米优质稻谷专用储存点,推介市级储备稻谷承储企业优先优惠与淮安大米加工企业合作,由取得授权的企业定点加工淮安大米。统一标准:参照国家有机、绿色等食品标准作为淮安大米的质量标准。在稻谷收割前,大米销售前,对其进行检测。统一包装:按照“企业商标+‘淮安大米’”的模式,统一设计包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如今,在里运河畔清江大闸南侧,“淮安大米”展示展销中心的标识牌异常醒目。展厅内,“青莲余韵”、“稻香四季”、“包容天下”等12个系列46个单品整齐陈列,淮安大米凭借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单品、特色鲜明的包装,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该中心是由政府扶持、市粮食局主办并管理的“淮安大米”运营平台,目前已有种业、种植、収储、加工、销售等市内10余家企业入驻。
该平台的建设,旨在推动我市大米产业从选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储规范、加工标准、包装标识以及销售推广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品牌链、价值链的提升,为市场提供绿色安全的放心粮,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让淮安大米“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更受群众欢迎。
下一步,市粮食部门将进一步抓好淮安大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完善展示展销中心、产业联盟、电商平台等载体建设,做好包装设计、产品推介和连锁点建设等,为淮安大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