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可能性较大
5月20日,中储粮总公司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当前,夏粮即将从南到北逐步收获上市,今年主产区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可能性较大,将继续支撑新粮市场价格。为应对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仓容压力,预计小麦和稻谷收购期间,中储粮系统新建成500万吨仓容投入使用,并已确定首批委托收储库点2609个、仓容1938万吨。
从21日开始,夏粮政策性收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
从当前生产和市场形势看,如果后期天气正常,今年夏粮有望继续丰收。根据国家公布的2016年最低收购价格,以国标三等粮为标准品,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均指到库价)分别为每市斤1.18元、1.33元、1.38元、1.55元,除早籼稻比去年每市斤降低0.02元,其它品种价格均与去年一致。中储粮办公厅负责人表示,在国内粮食阶段性供求宽松、市场低迷等形势下,当前主产区市场价格在最低收购价附近或略低于最低收购价运行,预计新粮上市后,主产区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可能性较大,将继续支撑新粮市场价格。
从21日开始,夏粮政策性收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
从当前生产和市场形势看,如果后期天气正常,今年夏粮有望继续丰收。根据国家公布的2016年最低收购价格,以国标三等粮为标准品,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均指到库价)分别为每市斤1.18元、1.33元、1.38元、1.55元,除早籼稻比去年每市斤降低0.02元,其它品种价格均与去年一致。中储粮办公厅负责人表示,在国内粮食阶段性供求宽松、市场低迷等形势下,当前主产区市场价格在最低收购价附近或略低于最低收购价运行,预计新粮上市后,主产区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可能性较大,将继续支撑新粮市场价格。
为此,中储粮提前2个多月时间对今年可能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的9个小麦和稻谷主产省的仓容情况,进行了摸底。从摸底情况看,由于连年收储,主产区现有国家政策性粮食占用仓容较多,新粮收购仓容总体看比较紧张,尤其部分市县、部分品种收购仓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针对这一矛盾,《预案》中明确,在仓容紧张的地区,允许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及县级以上政府推荐的1-2家国有粮食骨干企业,接受中储粮直属企业委托,在其管理能力范围内租赁社会仓储设施收储粮食。各有关省政府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要求,出台了政策性粮食拍卖出库专项奖励政策,以及加快地方储备粮轮出、加大老旧仓房维修改造投入等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同时,中储粮总公司及有关分公司多措并举腾仓挖潜,一是加快中央储备粮的轮换进度,截至4月末已完成全年轮出计划的44%,进度较往年快13个百分点,在新粮上市后加快轮入,缓解最低收购价收购压力。二是中储粮总公司从3月底开始启动一次性储备玉米的轮出销售,此举预计可为重点产区新粮收购腾出一部分仓容。三是加快建仓进度。预计小麦和稻谷收购期间,中储粮系统新建成500万吨仓容投入使用。四是要求各有关分公司收购期间加强仓容调度,及时启动集并,缓解区域间仓容不平衡矛盾。
今年,为缓解仓容紧张矛盾,将委托或租赁一批新的企业参与政策性收储。为此,中储粮方面表示,将严格落实收储库点准入条件,合理安排收储布局。在定点过程中,严格执行库点准入资质,包括:三年内无收储及销售出库等方面违规违纪行为;单个库点有效空仓容达到一定规模;必须安装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具有银行中等以上资信证明,安监、消防部门当年验收合格证明;非国有企业由地方政府推荐并落实相应的抵押或担保等。
其中,对单个库点可用空仓容规模要求作了一定调整。对以往参与过政策性收储任务、现存国家政策性粮食的库点,不再设置可用仓容门槛;对以往没有参与过政策性收储的库点空仓容规模,比去年门槛也有所降低。这样既充分利用社会仓容潜力,又确保能够有效监管。
而根据《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今年的政策性收储将继续实行“一个主体”、“统贷统还”、“四个共同”收储机制,除中储粮有关直属企业参与收购外,在主产区的中粮、中纺、中航工业、农垦集团所属企业以及有关地方骨干企业,作为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参与最低收购价收购。中储粮把严格执行政策、严防各类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督促有关各方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严把政策执行、资金支付、收购监管、验收确认关口,组织好最低价收购。
中储粮在去年秋粮收购中全面推广应用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该系统实现收购全流程可管控、可追溯,在规范收购流程、提高收购效率、防范资金风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去年一卡通系统在东北地区已经实现全覆盖,得到了卖粮农民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今年整个夏粮主产区也基本完成覆盖,不但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并从源头上杜绝了打白条等有损农民利益的问题。”中储粮总公司办公厅主任由伟告诉记者。
据悉,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粮食形势的变化,国内外、产销区、原粮成品粮市场价格倒挂问题凸显,多元主体市场化收购不积极,国家政策性收购成为农民售粮重要渠道。2013-2015年的年均政策性收购量均达到1.3亿吨以上。政策性收储压力连年增加,库存连创新高,但也为稳定种粮农民利益发挥了支撑作用。当前正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时间,继2014年取消大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今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还将继续推动收储制度向市场化方面发展。专家认为,下活收储制度改革“这盘棋”,对保护农民利益至关重要。
据悉,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粮食形势的变化,国内外、产销区、原粮成品粮市场价格倒挂问题凸显,多元主体市场化收购不积极,国家政策性收购成为农民售粮重要渠道。2013-2015年的年均政策性收购量均达到1.3亿吨以上。政策性收储压力连年增加,库存连创新高,但也为稳定种粮农民利益发挥了支撑作用。当前正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时间,继2014年取消大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今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还将继续推动收储制度向市场化方面发展。专家认为,下活收储制度改革“这盘棋”,对保护农民利益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