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提质利用有良方

发布日期: 2016-06-2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粮油市场报
字号:
分享至: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第一大省河南遭遇极端天气,雨水偏多,个别地区小麦不完善粒有所增加,导致托市收购进度迟缓,部分农民的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如何最大程度地帮助农民减损增收,提升这部分小麦的使用价值?粮油市场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河南省粮油质检中心的专家。
  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粮油质检中心连续16年开展新收获小麦的质量调查与品质测报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质检中心总工程师范自营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从初步检测结果看,今年河南小麦大部分在3等以上,较为遗憾的是不完善粒比往年多。
  不完善粒超标的小麦无法进入托市收购,在市场上也卖不上好价格,影响种粮收益。范自营认为,要分析不完善粒形成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损增收,体现小麦的商业价值。
  “小麦生长期感染赤霉病,往往造成小麦植株病死,出现秕瘪粒,这部分小麦通过筛选整理,可以提等升级。雨中收割的麦子,虽然有真菌毒素超标的现象,但我们实验的结果显示,这部分小麦只是表皮轻微感染真菌,经剥皮工艺加工成面粉后,面粉真菌毒素并不超标,加工谷朊粉也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当务之急,是把这部分小麦利用好,否则,这部分小麦可能损失更大。”范自营说,结合全省小麦收获期间遭受不同程度的阴雨天气导致不完善粒增加的情况,建议适当放宽不完善粒收购标准。同时,应引导并提醒农民科学储粮,小麦收获后,一定要想办法及时晾晒通风整理,防止保管不当出现二次污染。
  河南省粮油质检中心副主任尹成华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及华南冬麦区一直是赤霉病流行和高发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南方气候北移,在我国黄淮麦区、北部冬麦区等发病率也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小麦减产,对广大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害严重的会造成真菌毒素超标,影响食品安全。今年河南小麦收获期间,部分地区受到降雨的影响,出现小麦穗发芽现象,小麦品质下降。
  “应该加强抗病小麦品种的培育。选育不易穗发芽或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和‘一喷三防’等防治措施。今年雨水偏多,给河南小麦收割、晾晒带来了新的难题。不完善粒较高,影响我省托市小麦收购,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粮食企业积极收购,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通过财政补贴配置清理筛、风机、色选机等设备,对收获后的小麦及时进行整理,尽量降低极端天气对小麦质量的影响。”尹成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