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推进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 提高粮食自给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河北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结合我市粮食市场和粮食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加强科研合作、提升产后服务、协助拓宽销路,推进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为提高粮食自给率,优化国家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索新途径。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科研合作,开展种植推广。2022年6月,我局与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优质中晚籼稻研育引种等工作深入对接交流,引导该中心与温州瑞海生物科技公司(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瑞安分中心)合作,在温设立分中心,开展深层次技术交流和优质适用品种研究。利用2023年“振兴浙粮”温州主会场活动推动浙江瑞海生物科技公司与台州、福建霞浦等地合作发展海水稻种植。会上,该公司与浙江中宏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宁湾围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签约海水稻科技创新应用协议,致力于向东南沿海地区盐碱地推广。
(二)健全扶持政策,延伸产后服务。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对早稻品种,按照应收尽收原则,予以订单收购。对晚稻优质品种,鼓励参与粮食“五优联动”,在订单奖励基础上再予优质加价,实现优质优价;对晚稻普通品种,引导进行市场化销售。为解决海水稻产后加工问题,利用现有资源,鼓励海水稻生产企业参与投标。其中瑞安海水稻种植企业—瑞海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瑞安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稻谷200吨大米加工生产线,现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计划今年投产,该生产线可满足海水稻加工需求。
(三)拓展产品市场,提升品牌效益。将海水稻纳入“瓯味稻”区域公共品牌,利用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引导高端稻米以单位礼品、礼盒方式销售,中端稻米向大米加工厂销售,推动海水稻产品加快融入本地市场。引导海水稻种植以文旅融合等形式开发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借力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附加价值。
二、工作成效
(一)释放海涂潜力,缓解耕地压力。温州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24亩,却拥有74万亩滨海盐碱地。截至目前,全市约有12000亩滨海盐碱地通过耐盐水稻的种植被改造成普通耕地。其中瑞安海水稻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借助“四维改良”技术,围绕海水稻品种、营养搭配、水盐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土地盐碱化改良,5年时间已使瑞安1500亩滨海盐碱地置换成良田。温州还作为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唯一代表类型加入了“海水稻插秧暨中华拓荒人计划”,成为全国六个盐碱地试点之一。预计今后5年每年可为全市新增粮食产量2.5万吨,有效解决耕地匮乏和碎片化等问题。今年种植面积将达1万亩,2025年有望达到10万亩。
(二)优选水稻品种,提高单位亩产。海水稻团队已前后引入近200个品种试种,亩产达到普通耕地水平,筛选出中早39,甬优15,甬优1540,明两优143等优良耐盐碱品种。2022年,瑞安海水稻产量约为505.6吨,平均亩产从2019年的300公斤增长至2022年的400公斤。市粮食物资部门对早稻品种,按照应收尽收原则,予以订单收购,据统计,我市今年预计收购海水稻2847吨;其中,晚稻“五优联动”337吨,较去年收购量增长46.8%。
(三)推进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在瑞安、龙湾、龙港等海水稻种植的集聚区,已形成稻蟹共生、稻旅融合等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及海水稻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产融发展模式,如市农科院团队在瓯飞一期农业地块内开展了海水稻+青蟹综合种养模式;乐清市明远小龙虾养殖场在盐碱性农田开展稻-小龙虾轮作,亩均效益达3300元。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改进,海水稻米的质量和口感也不断提升,经济前景广阔,如瑞安海水稻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所出产优质海水稻米批发价一般不低于5元/斤(稻谷市场收购价为2.8元/斤)。
三、重要启示
温州滨海盐碱滩涂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是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典型代表。依托海水稻技术开展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对温州粮食产业意义深远。下步我局将进一步拓展海水稻企业产后服务业务,稳步推广海水稻种植。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对海水稻发展符合粮食产业政策的继续给予支持,包括净粮(烘干)中心投资补助、“五优联动”实施奖励、新建粮食加工线补助等方面。二是扩大种植推广。积极引导海水稻深层次技术交流和优质适用品种研究,引入优质海水稻品种试种,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加强品牌打造。进一步引导海水稻纳入区域公共品牌“瓯味稻”,对粮食品牌建设给予奖励,推动海水稻产品加快融入本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