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浙江粮食文化优势 为振兴浙粮贡献文化力量

发布日期: 2023-12-29 17:32 浏览次数: 来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
字号:
分享至:

2023年,浙江省粮食和物资物资局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出“振兴浙粮”的理念。“振兴浙粮”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拟从挖掘提炼浙江粮食文化、传承保护浙江粮食文化资源入手,对在“振兴浙粮”中如何发挥粮食文化的作用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挖掘提炼浙江粮食文化资源


浙江粮食文化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粮食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过许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既有浙江辨识度,又有全国认知度,值得深入挖掘和提炼。

(一)平粜之策与宏观调控

平粜之策由越国大夫范蠡在春秋末期提出。平粜法的核心意思就是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管理粮食流通的过程中,通过调剂粮食供求关系调控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来兼顾农民、粮商、国家财政收入三者利益。平粜之策奠定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艰苦奋斗与“四无粮仓”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浙江余杭县喻传秀、邢福河、汪柏铭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粮食职工,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满腔热忱,不畏艰苦,夜以继日顽强工作,于1954年创建出“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近七十年来,“四无粮仓”精神不断丰富完善,成为粮食系统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激励着一代代粮食人赓续奋斗。

(三)“四千精神”与产销合作

改革开放后,浙江粮食人用“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讲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开展粮食产销合作。他们到省外种粮食、办米厂、建粮库,或者帮助产区企业在浙江打开市场、扩大销售,引粮入浙。即使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省的粮食供应仍没受太大影响。

二、要进一步传承保护浙江粮食文化资源


近年来,浙江粮储部门在保护粮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全省先后建成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绍兴柯桥江南粮食文化陈列馆、嘉兴海宁粮食文化陈列馆、杭州临安粮食文化馆等。

粮食文化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要传承弘扬粮食文化,应该在两方面并驾齐驱共同发力,切实保护好粮食文化资源。


(一)在非物质形态方面

全面学习浙江人民在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粮食奋斗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人民筹措粮食、保障供给、改革创新、勇立潮头,为粮食流通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又弥足珍贵的经验,每一个粮食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入了解,入脑入心。

系统学习浙江的粮食文化知识。学习上山文化“稻作文明之源”、河姆渡文化“干栏式粮仓”、良渚文化古城市粮食供应,从不同角度体现浙江史前稻作文明的璀璨。大运河“南粮北调”、江南义仓“藏粮于民”、嘉禾屯田“藏粮于地”、南宋临安粮食保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建“四无粮仓”等,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形态、不同条件下粮食治理的得失经验。

收集编纂浙江粮食文献资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浙江先后出版了《浙江粮食志》《浙江通志·粮食志》,部分市县也编撰印制了地方《粮食志》,对这些珍贵文献资料,相关部门要将其收集完整、保管存档。文化有记录才有传播,省市县三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在存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粮储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总结提炼,形成新文献、新资料。

(二)在物质形态方面

提升现有粮食文化馆文化品位。近年浙江省内开办的粮食文化馆,多由粮食物资储备部门、粮食物资储备企业利用旧仓老库改建,因受人、财、物等客观条件制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此,一方面要保护有关市县粮食物资储备部门、企业建设粮食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深耕现有的粮食文化馆,增加展品,“活化”场景,体现逻辑,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地域特色,凸现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

对遗存的不同时期不同型制的粮库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先后建设使用过房式仓、土圆仓、立筒仓、浅圆仓、地下仓等5大类19种型仓。到目前,计划经济年代留存下来的旧仓老库已为数不多,需要市县粮食物资储备部门统一调查,仔细甄别,将有保存价值、条件充分的,申报省市县级文保单位,或修缮后以文创园形式向公众开放,以记录当年粮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提醒人们爱粮节粮。

收集整理农耕社会、计划经济年代粮食产购储加销的设施设备、工具、票证等。粮食产业链各节点都有专门的设施、工具,现代社会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已五谷不分,把遗落民间的老物件征集起来加以展示,使其物有所用,让社会不忘农耕,记住农业,感恩农民。

三、要发挥粮食文化在振兴浙粮中的作用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当下,对在振兴浙粮的进程中如何展现粮食文化的魅力,发挥粮食文化的作用,促进全省粮食物资储备现代化先行的实干、实效、实绩,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增强文化自信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浙江的粮食文化谱系有了全新的外延、内涵,有了与时俱进的张力,需要认真总结和弘扬。

粮食行业任重道远不可或缺。“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社会怎么发展,粮食产业始终是朝阳产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事粮食工作的党员、干部、职工要有信心,有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创造新业绩。

2018年机构改革后,浙江市县粮食局大部分并入发改、商务等部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仍由“粮食部门”管辖,而且增加了物资储备职责,管理的范围更广,承担的使命更多,肩上的担子更重,发挥的作用更大。

2022年,浙江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指示,率先实行《粮食安全责任书》党政主要领导双签制,稳固了全省粮食的自给率、基本盘。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样板,市县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作为“粮安办”,牵头负责同级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签制,使全省粮食安全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粮食人要甘做“压舱石”。粮食收购年复一年,粮食保管月复一月,粮食供应日复一日,上游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下游是千家万户的百姓。深耕粮食年深月久,粮食人与粮食高度融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起成为国家的“稳定器”“压舱石”。

(二)加大宣传力度

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加大力度宣传粮食文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支持粮食工作。但毋庸违言,一些地区对粮食工作的宣传或多或少存在层层递减的情况,所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要一起行动大合唱,唱响浙江“粮食之歌”。一是粮食和物资储备主管部门要担主责,省级层面相关研究机构、培训学校应该成为兼职机构,一起担负起粮食文化研究传播的职责;市县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由专门人员负责粮食文化工作,“粮食之歌”要月月唱,天天唱,家喻户晓。二是粮食行业协会要接地气,跑企业,走农家,进学校,联社区,定期不定期宣传粮食文化。三是进一步发挥省粮经学会、省粮食物资干部学校“智库”作用,为传承弘扬粮食文化贡献真知灼见、切实有用的锦囊妙计。四是省内涉粮院校联手省内大专院校、中小学,发起组织学生爱粮节粮小分队、兴趣班,使粮食文化氛围浓起来。同时,要把世界粮食日、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做强做大。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一起参与。要做出文化,做出地域,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做出精品,做成全省全市全县的“粮食文化节”。

(三)融入粮食业务

粮食文化是发展的、联系的、动态的。粮食文化要走向田间地头、仓库码头、市场车间、企业农户,与产购储运加销业务相融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繁荣。

粮食文化要与农耕文化结合。市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眼睛向外、眼睛向“农”,与当地已经建成的文创园、农耕主题公园合作,因地制宜植入粮食元素,突出粮食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使粮食文化可观、可游、可参与。

粮库企业要创新仓储文化。全省八九十家国有粮食收储公司、数百座粮仓都是粮食文化的创新平台,数千名粮食仓保职工都应是“四无粮仓”的传人。各市县可以把保管业务,尤其是近二十年“四项新技术”、低温准低温、数字储粮等提升到文化层面加以总结,以丰富粮食仓储文化。

未来粮仓要嵌入文化元素。未来粮仓是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的新理念,也是浙江今后几年粮库建设的新坐标。各地在未来粮仓建设中,要注重文化投入,如布置一两间展厅,一条文化走廊,一方小小的碑刻,可彰显粮食文化,为浙江文化大省增色。

要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粮油品牌。粮油产品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是行走的“广告牌”,“振兴浙粮”离不开振兴粮油产业,振兴粮油产业需要打造优质的粮油产品、品牌。浙江有许多“老字号”“老品牌”粮油产品、品牌,文化含量高,曾经在省域、市域、县域有良好的口碑和群众认知度,需要深度挖掘“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青春。

粮食供应要具备忧患思维。常态下,我们已习惯粮油供应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浙江是一个灾情多发省份,此外还有突发事件、疫情等不可预见因素,这就需要粮食部门心怀忧患、未雨绸缪,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粮食应急供应方案,确保粮食安全。

(四)发挥粮食文化馆主阵地作用

要进一步发挥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的“领头羊”作用,将其打造成浙江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宣传“国之大者”的主阵地、主平台。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利用老仓旧库打造一座浙江粮食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浙江优秀的粮食文化。

要进一步发挥现有粮食文化馆的廉政教育作用。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包括省内已经建成对外开放的粮食文化陈列馆,记录着几代粮食人艰苦奋斗的业绩,对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廉政建设都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应该成为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廉政教育基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