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州式硬气守好“百姓饭碗”——专访台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杨正敏
点击播放视频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台州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因境内多山,土地资源较少,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正如山民赖山而居,伐木而生,也便有了山的淳朴与硬朗,更是有了台州人出了名的“石骨铁硬”。
每年的夏、秋季台风都会光临台州,对台州的粮食生产造成不小的影响,但台州粮食人凭借着台州式的硬气,硬是把地理上、气候上的一个又一个不利因素,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与担当。
《浙江先行者说》特别策划《守护“国之大者”奋进“两个先行”》,本期专访台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杨正敏,让我们跟随他的介绍,一起来寻找答案,了解台州如何想尽一切办法端牢守好百姓饭碗。
主持人:台州地处东南沿海,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那么面对这么特殊的一个地理位置的条件,那我们台州是如何攻坚克难,牢牢的把握好我们的台州饭碗的呢?
杨正敏:近几年,台州市始终胸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管好“米袋子”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的担子越扛越稳,饭碗越端越牢。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把粮食安全工作列入党委 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党政领导负总责,层层压实通力配合的共担机制。我们面对台州“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条件,这些年,我们不断加大种粮惠农政策的力度,规模种粮补贴连年提高。2022年,我们又在《台州市推动经济稳进提质40条》中出台了优化种粮补贴、降低种粮贷款成本、落实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等政策。去年我市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33.44万亩和56.67万吨,全市早稻面积实现了“十一连增”,早稻的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是全省唯一实现早稻面积、产量双“十一连增”的地级市。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台州是台风多发地,每年的夏秋季台风都会来咱们这里“捣乱”。那么面对这样极端的一个气候条件,我们台州是如何开展粮食收购工作的呢?
杨正敏:确实正如主持人所说,台风对台州的粮食生产收购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每年的夏秋(季)台风来袭,我们都会分区分片组织种粮户开展抢收工作,加大农机 农车的统筹调拨,尽量减少早稻的受灾数量。同时发挥好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作用,派驻专人到各地烘干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户保质保量的烘干,交售已经抢收的早稻。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2021年的“烟花”台风是近几年袭击我们台州最强的夏季台风之一,当时正值早稻的收购旺季,大量的早稻出现了倒伏,部分发芽粒超标,导致不符合政策性粮食收购标准的“等外粮”占到了三成左右。为此,我们不但对不符合收购标准的“等外粮”敞开收购,还依然给予30元每百斤的政府订单奖励,减少农户损失近1000万元,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又保障了地方粮食的安全。
主持人:我们知道咱们端牢浙江饭碗不仅要有这个“量”,还要有“质”。而且现在的老百姓,他是既追求安全,又追求品质和口味的。那么也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台州是如何保障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的?
杨正敏:作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历来对粮食的质量实行严防、严管、严控的方针,主要是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储备粮的质量。
我们按照“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压实行业监管的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不折不扣的执行储备粮质量检验制度。每年牵头开展粮食质量“双随机”的抽查,近五年全市库存粮油质量的合格率、储存品质的宜存率、出库的检验率质量的建档率均达到100%,没有发生过质量安全的风险事故。另一方面是抓好超标粮的监管。在做好土壤区块风险监测治理的同时,对收购的超标粮均按规定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做到定向处置,闭环管理。我们还联合农业、市监等部门对辖区内的饲料加工企业实施联合监管,坚决避免超标粮流入口粮市场,共同维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粮食“五优联动”,也就是优产、优购、优储、优加、 优销为载体,培育了120多个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主体,仙居等5个县市区入围省级粮食“五优联动”示范县,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为了满足台州市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我们连续5年举办“台州好大米”的评比活动,推出了一批适销对路营养口感好的优质晚籼米。去年还在“浙江好稻米”的评选中夺得2个金奖和3个优质奖。对于优质稻谷,我们实行优质优价、单收单储、一年一轮,今年优质晚稻的订单面积将扩大至5.84万亩。除了优质的稻米,台州的粮油、粮食机械产业也是各具特色。比如像“得乐康米糠油”荣获了“浙江好粮油”的称号,智谱粮机研究院的粮食质量检测一体化设备被列入全省的典型。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保证粮食安全,这个储备粮是底线。那我们很想知道,我们台州是如何“收好粮 管好粮”的?
杨正敏:在“收好粮”方面,我们重点是抓好助农服务,确保农户卖上“舒心粮”。一方面,对于订单粮食,我们在省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
早稻每百斤奖励30元,晚稻每百斤奖励20元,保障种粮户的基本收益。另一方面,在粮食收购的旺季,各地的收购点,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收粮不停歇,力求不留过夜粮。对路途较远,售粮困难的农户,我们还设立了收购的预约电话,配备专用车提供上门服务,让农户少跑路,快售粮。在“管好粮”的方面,我们重点解决了储备仓容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新建、改扩建以及老旧库点置换的方式,推进温岭、玉环、天台、仙居等地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近两年来竣工投用及在建的项目仓容共有10.3万吨。同时,椒江、路桥、三门的绿色仓储、质量追溯、机械装备提升等优质粮食工程相继竣工投用,全市粮食储备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在积极对接省粮食物资局,加快推进省级储备粮库新建项目选址落地台州,并积极争创省“未来粮仓”、粮食收购服务“生态链”及省级订单基地的试点,为全省粮食储备规模布局作出贡献。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这个台州是典型的缺粮地区和粮食主销区,那我们台州如何解决本地粮食不足的问题呢?
杨正敏:台州人多地少,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全市粮食的自给率在40%左右,每年需外调粮食约100万吨。为此,我们从需求、消费习惯
以及交通条件出发进一步深化产销合作,拓展并巩固粮源和供应的渠道。在产销协作上,重点打造了以安徽、江西为主的储备原粮的轮换基地,以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为主的口粮基地。目前,我市已与吉林的通化、江西的景德镇、江苏的溧阳、安徽的桐城等地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同通化市持续加深“北粮南运”和“代收代储”的对口协作,开设了通化大米专店专柜40余家。4月22日我们还将联合举办“通化大米进台州”的推介活动。
在加大市外粮食调入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升本地粮食应急保障的能力。目前全市大米的应急加工能力已经达到每日2600多吨,比2020年提升了近50%,我们还加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促进粮食有序的流通。目前,全市共建有五个粮食批发市场和一个网上的粮食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到20亿元和7亿元。通过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让台州老百姓的“米袋子”拎得更稳。

